高州44家强村公司激活“一池春水”

南方+

“强村公司负责人培训带来了佛山市亿元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分享了本地强村公司探索经验,很‘解渴’。”8月29日,茂名柏桥讲堂“百人课堂”举行强村公司负责人培训班。储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莫潇参加现场培训后说,培训简直就是及时雨,储良村是高州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村,目前强村公司在招聘新的职业经理人,正需要专业培训提供发展思路。

当前,全省上下正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两年来,茂名坚持把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发展富民兴村产业,通过组建强村公司,走出了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道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镇域经济扩容提质。

在茂名高州市,44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全部注册成立强村公司,其中根子镇柏桥村、根子镇元坝村、分界镇储良村和南塘镇谷篢村被作为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今天我们探路高州如何通过强村公司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024年9月06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1版

2024年9月06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1版

先试先行,试点村来了职业经理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强村公司运营人员和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作为乡村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乡村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激发村集体内生动力的关键。

自茂名市被选定为全省首批5个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地市之一,便全面推进试点工作。2023年10月,高州下发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工作方案,在根子镇柏桥村、根子镇元坝村,分界镇储良村、南塘镇谷篢村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工作,用高州市财政招聘培育4名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期2年。

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根子镇柏桥村是强村公司是高州首个成立并实体化运作的强村公司,在选人用人方面,注重选用经营管理类人才,优先聘用本地能干事、想干事的人到公司工作,实现能者多劳多得。

职业经理人许玉婷从小在村子荔枝园中长大、熟悉本地情况。柏桥强村公司成立后,强村公司第一时间对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着手谋划2024年荔枝季产销事宜。围绕村集体增收与荔枝产销,柏桥夜市、荔枝定制、柏桥文创等一个个金点子迅速落地,交出了不俗的荔枝成绩单。许玉婷说“有种开业即起跑”的感觉。

分界镇储良村曾是“顶流村”,文旅资源丰厚,随着乡村振兴的全域推进,出现“遇冷”情况。今年1月,储良村农村职业经理人李鹏东一到岗赶上该村“杏花研学”的发展计划,与村党委书记莫潇和研学团队李萍组成创业三人组,开启了乡村爆改。在缺乏大项目的背景下,三人组合力盘活村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走出一条低成本创业之路,“杏花研学”品牌逐步打响。

与许玉婷和李鹏东的热火朝天劲儿不同,南塘镇谷篢村农村职业经理人郑瑞麟到岗后走上创业之路,“角色身份变化了,从执行者变决策者,责任在肩。”

90后郑瑞麟带着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目标任务,从城区来到乡村。谷篢村委会在生活上给他提供很多帮助和便利,专门办公室、宿舍和用餐问题都一一解决。郑瑞麟一来便进入状态摸底调研,熟悉村情,与村委会一起初定下谷篢村农文旅发展思路。

从在广州企业做电子政务系统开发,转战根子镇元坝村职业经理人岗位,卢明健说乡村振兴激发了返乡的热情。他精于文案、勤于策划,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大数据等技术,服务于村内桥头民宿提升工作、荔枝鲜果加工、荔枝定制、职工疗休养等工作。

乡村职业经理人本质是为农民、为村集体,雇佣一个懂市场、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盘活要素,实现村庄资源“1+1>2”

探索强村公司,要以谋全局发展的战略眼光,将村庄作为一个整体打造运营,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的强村公司运营之路,实现村庄资源“1+1>2”,为更多村民提供增收机会。

根子镇因荔而闻名,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域内有国家4A荔乡文化旅游区,根子贡园、“一馆一圃一址”三大荔枝国字号平台等资源,还有柏桥讲堂每天带来大量参观学习的游客,都成了村子开展多元文旅业务的最大底气。

但一度以来,却出现旺丁不旺财的局面。荔枝季过后,走进柏桥农创园商店消费的人较少。如何让流量变“留量”,带动荔乡从“夏季旺”到“四季旺”成为强村公司的首要任务。

为此,强村公司引进国企广南集团,建设“信”字号产品销售点,汇聚茂名各区县优质农产品;餐饮店铺软硬件同步升级,环境更好菜品更具本土特色,柏桥商圈也从千篇一律转为百花齐放,业态更加丰富。

柏桥村党总支书记、柏桥强村公司董事长何清介绍,强村公司的股权构成为村集体100%占股,经营项目主要有思政课堂、研学游、职工疗休养、民宿餐饮、柏桥夜市、荔枝定制、土特产销售、文创产品等10多种业务,营收已经达到80多万元。

在柏桥村隔壁的试点村元坝村强村公司——高州市荔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柏桥村村联动,做好“荔枝+”大文章。以盘活民宿为突破点,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开发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同步延续荔枝定制销售方式,推出“荔枝+生态设计”“荔枝+公益”“荔枝+旅游”“荔枝+粤菜”等定制活动,继续打造下游农产品,让发展的经济效益能够惠及到更多村民身上。

眼下谷篢村强村公司正全面盘活村内资源,高车广场草地正在升级打造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景观点,增加高车游乐设施、灯饰装饰等配套设施,增加特色化消费项目,全面提升“鉴江印象”乡村振兴示范带富民强村功能。

储良村以杏花村为中心,盘活辖区现有资源,打造了陈济棠旧居、知青园、储良碧道、杏花驿站、杏福田园、归园田居、曲水流觞、储良母树公园、现代观光农业采摘体验园、鳄鱼景区、3D彩绘古街等景观景点,催生鳄鱼精品民宿、杏花研学宿舍、储良村特色商业街、杏花村电商服务站等新业态。今年还承接了省首届农事运动会的流量,短短一个周末,超过5000人涌入储良杏花村,为村里“储良龙眼”“杏花研学”等在地IP添了一把火。

除试点村外,其他强村公司也在不断探索运营新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分界镇学福村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委托第三方运营强村公司。强村公司占据运营利润21%,村集体占据运营利润的51%,剩余28%归合作社所有,保障村集体和合作社社员利益。沙田镇卢村村强村公司以打造高端储良龙眼品牌为突破口,对储良龙眼进行严格筛选和质量把控,统一包装和标识,并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和线上推广等方式,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目前,高州44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全部注册成立强村公司。

破局之道,多元探路发展模式

作为近年来茂名兴起的新生事物,通过“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示范带动,强村公司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但自身力量仍然较弱,用人机制、发展模式等都有待探索。

8月1日,储良村发布招聘1名农村职业经理人的信息。招聘信息上显示,农村职业经理人年总工资为10万元/年,实行聘用制管理,聘期1.5年。但目前该岗位还空缺。

“关键的一点是农村职业经理人聘期较短,财政扶持时间比较有限,职业经理人半年就需考核一次,但农村的工作成效繁琐需要时间去检验,这样就缺乏归属感,会犹豫两年结束后何去何从。”对于李鹏东的离开,莫潇表示理解,职业经理人对强村公司发展非常重要,他们可以提供专业指导,为发展引路。

作为首次创业者郑瑞麟也颇感压力,从未来职业经理人发展来看,一方面希望聘用的服务期可以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希望村集体更多的发挥监督作用,在一些公司发展运营事务上尽可能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创业导师陈嫩华教授认为,农村职业经理人是刚性所需,在用人上应打破学历、年龄、地域限制,更注重经营能力和专业技能,在管理上应为经营活动创造条件,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建立关心关爱机制,让其在农村有所作为。

而在农村,资源的高度同质化,经营内容较为单一,易出现同质化竞争,相互挤压市场空间,使得不少初步建立的强村公司业务营收处于较低水平。

今年来,茂名先后发布2024年重点改革攻坚任务的通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九条措施等,提出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分类分批组建强村公司,深入挖掘镇村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根子镇党委书记裴婉君说,我们边行边试,不断探索更多样的参股模式,对部分合作项目试行按约定比例分红;结合九条措施建立村干部激励制度,将村干部收入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激发强村公司成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莫潇参加过多次强村公司运营相关培训,也去浙江、佛山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虽然职业经理人缺位,但对强村公司的发展仍抱持信心。莫潇说,“即便在发达地区,职业经理人也多数需要财政支撑,希望引进新的职业经理人让强村公司发展能迈向更高水平,期待杏花研学品牌今年能有百万收益。”

对于强村公司组建和运营,卢明健认为应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报告制度,建立担保和负债管理制度,加强人员风险管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强村公司管理服务事项目录指南等。

“强村公司本质上是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受村级制度、资源和人才所限,以及发展路径上政策的依赖,出现同质化是正常现象。”陈嫩华分享浙江强村公司发展经验,他认为在破解该问题上:一是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让强村公司参与到产业化链条的薄弱环节,如农产品加工包装、公共品牌建设等,支持区域性品牌发展;二是做好农村社会化服务,拓展经营范围,走向市场;三是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现功能上互补。

◎他山之石

佛山市“亿元村”紫南村的共富路

8月29日,茂名柏桥讲堂“百人课堂”强村公司负责人培训班在中国荔枝博览馆举行开班仪式。培训中,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原部长、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党建工作指导员卢新勤,带来了紫南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

紫南村于南宋绍兴年间开村立基,村脉传承800多年,是典型的珠三角桑基鱼塘村落。如今的紫南村是佛山市80条亿元村之一,引进了60多家优质企业,2023年辖区企业创造产值41亿,村集体合同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分红1.12万元。

卢新勤介绍,1995年以来,紫南村通过土地股权改革设立集团公司后,以“股权改革”“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文旅扬帆”四步曲,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08年以来,先后以紫南集团公司全资投入设立了2家子公司,将村集体分散的土地、资金、人才、文旅资源有效整合,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经营,以乡村CEO的角色定位和引进职业经理人,专业经营“强村共富公司”。

如今的紫南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经济形态,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但走上这一发展模式,紫南村久久为功,从1995年成立紫南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三变”改革,到2020年完善股权流转规定,用了25年的时间。

如今形成了一套紫南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兴办“强村共富公司”,引入乡村CEO进行专业运营,走出了一条土地股权化、产业优质化、管理企业化、乡村绿美化、治理现代化、文旅品牌化的“紫南路径”。

紫南“强村共富公司”的运作模式,用两条腿走路,用企业家的思维和管理企业的办法,实施管理企业化。

一方面村“两委”班子成员定位为CEO角色。村“两委”干部的角色定位为紫南集团公司的CEO,是为几千村民股东管理好、运营好集体资产的“职业经理人”。同时又是与每一位村民股东持有同等股份、享有同等权利的普通股东,是村民股东选出来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得起村民股东的信任。

另一方面,对紫南集团公司旗下的2家子公司,引进了2名职业经理人,分别担任紫南商贸城公司总经理和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发挥其专业能力推动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在的紫南走在奔向共富的路上,用发展成果建立完善的养老、教育、医疗保障体系,照顾好老人,培养好后代,扶助好弱势群体。5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1100元养老金,全体村民人人享有“二次医保”,紫南的孩子,无论考上哪所大学,有4000元到15000元不等的奖学金。卢新勤总结为“民生七优”: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美居,弱有众扶。

撰文:叶洁

编辑 李阳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