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筛查别忽视!专家提醒这些群体要尽早筛查

南方+

“但凡这位老人家在近三年内参加过胃镜常规体检,及时发现胃部病变并进行干预,就不至于进展到需要施行全胃切除手术。”澄海区人民医院消化疾病防治中心的医生深感遗憾地说。

医生口中的这位老人家,因为长期忽视胃部不适没有及时筛查干预,等到排黑便和呕血才到医院就诊,却被诊断已罹患胃癌。医生提醒,40岁以上人群应重视常规胃肠镜筛查工作,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且反复出现腹痛或大便习惯改变的市民,建议应尽快参加胃肠镜筛查。

●长期排黑便元凶是胃癌

今年71岁的麦姨近期频繁出现腹部不适感,常常感到全身乏力,上洗手间时偶尔还排出黑便,但这并没有引起她的重视。直至排黑便3天后,麦姨突然呕血,家属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将她送到澄海区人民医院急诊就诊。

据介绍,麦姨送到急诊时面容疲倦,胸闷气促、虚弱乏力,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结合家属描述的排黑便和呕血的经历,医生初步判断麦姨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于是在急诊紧急为麦姨开展胃镜检查。果然,在胃镜下发现,麦姨的胃上半部接近贲门位置发现溃疡,新鲜血液正从这里汩汩地冒出来。

医护团队正在向患者了解康复情况。  南方+ 彭深 拍摄

医护团队正在向患者了解康复情况。  南方+ 彭深 拍摄

消化疾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兼二区主任、副主任医师韩慧博士介绍,团队医生赶紧为麦姨内镜下止血,控制住病情的进展。而进一步的检查提示,麦姨由于大量出血,血液中血红蛋白只有61克每升,接近重度贫血的水平;最后病理活检确诊老人家胃部溃疡病变已进展为低分化腺癌,也即大众熟知的胃癌。

由于麦姨血红蛋白数值低,直接开展手术风险大,白蛋白指标低也不利于术后伤口的恢复。消化疾病防治中心为麦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通过一周多次输血和营养支持后,帮助老人家提升血红蛋白水平。随后,组织肿瘤科、病理科、影像科和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开展MDT会诊,决定为麦姨开展腹腔镜下胃癌微创根治术,将全胃切除后重建消化道,满足患者进食、消化等日常生理活动。

术后,麦姨恢复良好,逐渐已能进食稀粥等食物,9月3日已满足出院条件,准备回家进一步康复。

早筛查早发现有利防治胃

据介绍,胃癌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胃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肝癌。而胃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当胃癌进展至较晚期时可能侵犯胃壁血管导致溃疡出血,血液经过消化后排出体外时呈现黑色,这就是胃癌患者排黑便的原因。

“胃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不适,偶尔出现的不适感甚至还没胃痉挛那么难受,这也导致大众容易忽视早期胃癌。”韩慧提醒,早期胃部病变可能出现偶尔的大便习惯改变或腹部不适感,而肿瘤的进一步进展甚至可能导致胃穿孔和大呕血,这时病情非常危重,稍有耽误可能病人就会因失血过多而休克死亡。

有研究指出,胃癌常发于中老年人,从早期发展到进展期平均需要3.7年。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高达80%,而晚期胃癌的生存率显著降低,这提醒着,尽早筛查发现、干预胃癌的重要性。

那么,大众日常可以怎样预防胃癌呢?韩慧介绍,大众可以从健康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检查作预防。日常建议保持均衡,多吃新鲜果蔬,少吃腌制、熏烤、油炸食品以及含亚硝胺食物;积极戒烟限酒,减少烟草和酒精等致癌物的摄入;适当体育锻炼,积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应该尽早参加筛查,就医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40岁以上人群如果长期出现上腹部不适,体重明显下降,大便形状改变或不间断发作的黑便,以及有胃肠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群体是患胃癌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应定期参加胃镜检查,尽早筛查、尽早发现胃癌。

南方+记者 彭深

通讯员 陈健星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