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在汕头潮阳区和平镇塘围社区的农田里,水稻秧苗青翠欲滴,一望无垠的青绿惹人驻足。连日来,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学杰操作着无人机巡田,仅通过两个操纵杆、一台显示屏、一架无人机,便可完成水稻田间杂草、长势长相等管理,以及水稻的日常营养补充。
刚刚过去的8月,是晚稻插秧的繁忙时节,汕头市潮阳区各种粮大户带领农户完成晚稻播种11万多亩,合力抓好粮食安全生产。目前转入田间管理,农民们正有序进行水稻施肥等作业。
潮阳区常年优质水稻播种面积达23万多亩(早晚稻),是汕头市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亦是国内唯一拥有三家全国种粮大户的区(县)。近年来,潮阳区成功创建丝苗米省级产业园,促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实现水稻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建成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近日,笔者走进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只见一亩亩青绿的秧苗排列整齐有序,又密又实。“一茬秧苗约有28条穗,可以说是密度非常高了。”潮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伟全告诉笔者,随着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提升,一茬茬秧苗可用机械化耕种得更加密实,为亩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主要以关埠、西胪、铜盂、和平、城南5个镇(街道)为核心,区域面积289.6平方公里,水稻丝苗米常年播种面积14.8万亩。园区累计投入总资金22669万多元,分农业设施、土地流转、产业融合、科技研发与信息支撑、农业品牌、其他费用等6个项目进行建设,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培育打造和创建潮阳优质丝苗米产业园,于2021年6月通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组验收。
借助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契机,汕头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汕头市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汕头市潮阳区顺利农机专业合作社、汕头市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四家产业园实施主体单位纷纷投入农业设施建设、购买先进农机及品牌培育推广,实现水稻产业全链条升级。
潮阳区稻谷烘干设备及技术在粤东地区属于领先地位。图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烘干设备,装机容量达1200吨。 南方+ 黄嘉锋 拍摄
数据显示,潮阳区丝苗米省级产业园建成后,园内丝苗米注册商标11个,培育粮丰牌系列大米产品2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个、名牌产品1个(粮丰配方米)、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认证有机农产品基地转化3个,潮阳区丝苗米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园区还新增稻谷烘干机械76台,日烘干能力达2085吨;新增大米生产线7条,日加工能力590吨;新增农业机械68台套;新增粮仓13个,新增容量85118立方米;新建粮食检测室1个,粮食博物馆1个,粮食交易平台1个,现代农业信息化平台1个。
“潮阳区水稻生产最引以为豪的是机械化水平,就说稻谷烘干设备,全市80%以上的设备都在潮阳。”潮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启荣说,近年来每逢水稻收割季节遇到天气不好时,从揭阳、潮州、汕尾等周边城市运输稻谷过来潮阳烘干的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潮阳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全区水稻机耕率99.40%、机播率49.75%、机收率99.2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47%,在粤东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都处于前列,有力保障粮食增产增收。
合作社服务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组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创办于2009年的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从最初5名社员,发展到现在220户,构筑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平台,搭建起助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桥梁纽带,近年来两次荣获“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近日,笔者走进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全产业链科技示范中心看到,这里各类农业机械应有尽有。据合作社副理事长马学仕介绍,该合作社现拥有各类农业机械共300多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台,谷物烘干机40台,高速插秧机16台,日加工稻谷100吨大米加工线1条以及无人植保飞机等配套农用工具。
图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无人机施肥场景。受访者供图
马学仕告诉笔者,该合作社确立以丝苗米全产业链发展农业生产的思路,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及湖南隆平高科等科研院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成立专家技术团队,指导并进行相关培训,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目前,由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创建广东省丝苗米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
近年来,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租用、吸收、改造低产田等方式,集中连片农田开展优质丝苗米种植,年水稻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年产优质稻谷2万吨以上。同时,合作社还为周边2600多户农场、农户等提供水稻生产全产业链生产标准化服务,服务面积覆盖周边地区耕地面积10万亩以上。
“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是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农业生产托管让农民轻松种地。”马学仕介绍,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坚持以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为核心,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顺杰土地托管模式”。目前,合作社托管土地面积3万亩。
“通过土地托管模式,待一系列合作服务结束后再进行结算,等于农户不用先支付服务费用,减少资金压力及生产成本,达到降本增收的效益。”马学仕说,由合作社统一育秧、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在帮助农户促进规模化生产的同时,避免农户大面积盲目种植同类品种,“以市场需求来倒逼水稻种植规模,才能更好保障农户实现增收。”
在潮阳区,像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这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水稻的还有很多。近年来,潮阳区各大合作社积极推动联农带农发展新模式,通过租用农户农田,吸收闲置田,改造低产田等方式,集中连片农田开展优质稻种植,带动农户6500多户从事丝苗米种植,不断扩大全区水稻种植规模。同时,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服务范围扩大到潮南区、揭阳市、汕尾市等周边地区。
目前,潮阳全区拥有水稻生产加工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5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合作示范社2家,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家,家庭农场6家;现有50亩以上的水稻种植专业户238户,年播种面积3.5万亩。这些资源俨然成为潮阳区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作用。
创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
在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的发展道路上,潮阳区可谓不遗余力。继成功创建省级丝苗米产业园之后,去年以来,潮阳区抢抓实施省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的机遇,积极鼓励种粮大户申报创建,推动水稻种植水平提质升级。
刘启荣介绍,为认真落实省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潮阳区专门成立由区长尤朝东任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及各有关镇(街道)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潮阳区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片领导小组”,并设立专家指导组和科技小分队,负责提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的技术指导服务,有效保障创建工作的成效和质量。
据了解,去年潮阳区创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3个,分别是金浦街道梅东村、梅西村1100亩,西胪镇泉塘村1160亩,关埠镇路外村、溪西欧村、上底村1050亩,分别由汕头市潮阳区金洪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汕头市潮阳区灿岳种养专业合作社、汕头市潮阳区关埠茂盛农场承担建设任务。
这三个示范片主要推广种植美香占2号、19香、粤禾丝苗、美巴香占等高产优质品种,推广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措施,推广无人机飞喷防控及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片内两季水稻亩产达1100公斤以上,示范区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用量减少5%,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经汕头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测产验收,金浦街道示范片实测年亩产1139.9公斤,西胪镇示范片实测年亩产1146.75公斤,关埠镇示范片实测年亩产1190.9公斤;3个示范片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6.6%,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15.98%,示范片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率100%,3个示范片平均节本增效13.05%。
赵伟全介绍,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丝苗米水稻品质、产量提升,三个示范区年亩产量增收约50公斤,按照每公斤3元的稻谷收购价估算,三个示范区共3310亩,年增收49.65万元,年亩产量对比其他区域产量明显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费用相对减少,机械化种植使雇佣人工费用减少,实现节本增效,经济效益显著。同时,通过示范推广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带动水稻种植农户185户,辐射带动示范片所在镇街及周边6.7万多亩水稻农田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成功创建3个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的基础上,今年潮阳区再次申报创建5个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持续示范带动全区粮食生产绿色发展。
◎农二代传承“粮食梦”◎
“从事农业生产就要有社会责任感,再苦再累也不怕,全力奋斗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7月20日,2024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赛事嘉年华之“村晚”暨颁奖仪式举行,汕头市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荣获“广东省十佳粮食安全守护主体”,理事长马学杰现场领奖时说。
20年前,马学杰脱下戎装,从部队退伍后回农村致力发展现代农业。如今,马学杰从一个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潮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启荣说,近年来潮阳区积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加快形成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近年来,潮阳区共有95人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农村乡土专家,他们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于农村一线,具有丰富农业实践经验,扛起了父辈粮食种植大旗,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及农技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潮阳区乡村振兴作出有力贡献。
●退役军人成长为“农状元”
2004年,马学杰从武警部队光荣退伍。那时,其父亲马镇顺(曾获“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称号)靠着低效的人海战术,管理着从潮阳区、潮南区周边乡镇承包4000多亩水田,两造水稻种植近9000亩。
“当时水稻耕种的机械化程度不高,我爸几乎一个人管理着几千亩水田,太累了,我得帮他挑起种粮担子。”马学杰回忆说,当时还面临一个发展瓶颈,很多农民洗脚上田,越来越难请到愿意干农活的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
父子俩经商量后,明确不能再靠以前低效的人海战术,决定从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入手,将现代化机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2005年,他们引进了汕头第一台水稻烘干机,2008年购买了插秧机,2009年5月注资680万元成立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希望通过机械化作业改变父辈们传统的生产方式。
马学杰介绍,合作社建社之初就明确了以规模化粮食生产为主业,集中力量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耕、种、植保、收获、烘干、加工全链条作业这一发展思路。
近年来,顺杰农机种养合专业作社在相关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购置各类农业机械共300多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台,谷物烘干机40台,高速插秧机16台,日加工稻谷100吨大米加工线1条以及无人植保飞机等配套农用工具,进一步提升了全链条机械化生产水平。
从一名退役军人、农业“门外汉”,一路开拓创新,逐渐成长为科学种田、机械化运作的“农状元”,并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来生产托管、绿色生产、品牌管理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马学杰的事迹正激励着无数奋斗中的年轻人。
如今,父亲马镇顺担任顾问,二弟马学仕大学毕业后也加入合作社,三弟马学丰也从散打冠军转行进入合作社。农户看到马家父子如此投入,更加信任合作社,愿意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规模化发展迅速。
●“90后”青年扛起合作社
连日来,在汕头市潮阳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90后”“新农人”林岳锋像往常一样来到田间,为水稻进行常规“体检”。在自家承包的数千亩土地上,他引入了无人机、直播机等,实现了农业全机械化。
2013年,林岳锋的父亲带领当地的种植散户成立了锦沣合作社。“那几年我逢年过节回家时,都会和父亲谈论起合作社的情况。”林岳锋说,当时他已经意识到,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农业时代,生产效率不高,效益也不好。
2016年,林岳锋几经权衡后,毅然决定回家乡跟父辈们一起种水稻。“种田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我希望想办法帮他延续下去。”林岳锋说,他也留意到政府出台了不少助农政策,助力乡村振兴。
返乡后的林岳锋决定“笨鸟先飞”,他三天两头地往区农业局、镇政府里跑,一方面积极参加农业技能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了解运用新农具、新科技。很快,他决定引进农用先进设备和机器,在农田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无人机水稻直播、水稻“三控”等技术推广应用,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创新升级。
林岳锋的努力不仅提高了合作社的生产效率,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他积极推广水稻“三控”技术,帮助困难农户增产增收。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种粮队伍中,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林岳锋早已扛起了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担子,在他带领下,目前合作社发展社员107人,拥有农机100多台(套),服务带动周边农户600多户,服务面积达2.4万亩。近年来,他先后荣获“2019年广东农技推广能手”“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2020年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2021年广东十大杰出精勤农民”“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曾参加央视频道《三农群英汇》《开讲啦》等节目。
南方+记者 黄嘉锋
通讯员 肖树鹏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