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航母”首次亮相广州,飞行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把“飞机”装进后备箱的汽车,你见过吗?

9月3日,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实车首次在广州亮相,并进行了公开试飞。不同于其他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分为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突破了限定场景的飞行体验。这不仅是飞行汽车加速商业化落地的关键一步,更凸显了广东低空经济的发展成效。

00:45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首次亮相广州

不只是小鹏汇天,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上天”赛道更加拥挤。载人飞行接连成功、技术比拼如火如荼……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呈“多点开花”之势,多个城市争做“天空之城”。

一场天空之战,已悄然打响。

 加速!加速!加速!

这几年,天空“很忙”。

根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作为低空经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飞行汽车已经成为大热赛道,尤其在技术上的比拼愈发白热化。

比如,此次小鹏汇天展出的“陆地航母”,就瞄准了传统飞机“移动难”“储存难”两大痛点问题。通过自动驾驶功能和自动分合机构,陆行体与飞行体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进行自动分离、结合。

这样一来,陆行体不仅可以在地面上跑,也能作为飞行体的存储、补能平台,帮助飞行体飞得更远。

小鹏汇天全面加速抢发的同时,“逐鹿”天空的场景,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多地上演。

亿航智能的EH216-S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在黄埔知识城九龙湖广场进行载人飞行演示。南方+记者 张令 摄

亿航智能的EH216-S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在黄埔知识城九龙湖广场进行载人飞行演示。南方+记者 张令 摄

作为全球首个集齐适航三证的企业,亿航智能看中了“打飞的”细分赛道。今年,亿航智能计划在广州、深圳、合肥等地率先推出“空中的士”,打造低空经济的“样板城市”。

不过,城市空中交通场景往往较为复杂,需求也趋于多元,亿航智能还将持续通过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测试,升级零部件和新机型,如专为城际间出行设计的无人驾驶载人复合翼eVTOL航空器。

广汽飞行汽车GOVE。

广汽飞行汽车GOVE。

除了新兴企业,传统车企也想分一杯羹。

今年3月,广汽首款飞行汽车GOVE在广州CBD上空进行了飞行展示。可以说,这一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同样把低空经济纳进了未来发展规划。

如今,广汽研究院正着力研发航程更远、载人更多的复合翼构型飞行汽车,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内150公里的城际出行需求,进一步加快“飞行+汽车”新模式的产业化落地,构建一个城际立体化交通出行网络。

“上天”何时“门到门”?

越来越多飞行汽车“飞上天”,是否意味着“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遥远?

并非如此。尽管飞行汽车领域大动作不断,但要想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要跨越重重阻碍。

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哪里飞”。在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的设想中,飞行汽车先从郊区、景区、飞行营地等“限定场景”开始,逐步过渡到场站交通、跨城交通等“典型场景”应用,最终才会实现门到门、点到点的“3D立体交通”。

换句话说,就是从郊区到城市,从体验飞行到空中交通,带动低空飞行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建设和完善,推动城市立体交通的建设,逐步进行商业化落地。

丰翼无人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虽然现在还存在着飞行计划申请流程繁琐、空域资源紧张、低空数据不互通等问题,但伴随着技术的成熟、标准的建设、基建的完善、生态的丰富,无人驾驶航空器将常态化、高密度、大规模地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其次,真正飞上天意味着“零失误”,如何飞得好、落得稳,安全性保障也是一大难点。

具体来说,“陆地+天空”面临的安全问题不仅在于技术安全性,更在于交通安全性,特别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低空和超低空,隐藏着诸多风险。

“关键是要把导航系统做好,导航做好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空中的天路。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飞行的安全,这一点我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此前表示,地面的设备、一些规则和法律都要尽快出台。

此外,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还面临着大规模量产的挑战。

“分体式飞行汽车一年至少要规划1万台的产能,但此前从来没有一个飞行器大规模量产。辅材、工艺、测试等方面,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赵德力说。

这也意味着,实现彻底的“上天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南方+记者 王俊涛 摄

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南方+记者 王俊涛 摄

 低空经济成发展新引擎 

在广州,“陆地航母”成功试飞;在太原、温州甚至是阿布扎比,“空中的士”EH216都完成了载人首飞……小鹏汇天、亿航、广汽等企业争抢快速布局,背后是新一轮产业竞争。

今年,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的风吹向四面八方,各地政府纷纷响应。

截至2024年5月底,已有29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包括北京、广东、安徽、四川、湖南、江西等。

群雄并起,如何“破局”?广东给出了答案——凭借优势的产业基础,实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有着“无人机之都”的深圳,便是一骑绝尘,毕竟无人机巨头大疆就出自这里。

低空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涉及主机厂、基础设施、运营商、培训维修等多个领域,只有各环节形成闭环,才能真正运转起来。

而深圳显然具备这些优势。这里是全球消费电子的重要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6以上,产业基础足够扎实。

截至2023年底,深圳实际运行的无人机及产业链企业已达1730家左右,年产值约为960亿元,产值占全国无人机企业达六成以上。

数据显示,深圳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其次为广州。截至今年5月,除了亿航、小鹏汇天,广州还拥有300多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其中低空经济核心企业69家。

手握中国航展“王牌”的珠海,也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打造‘天空之城’”的目标。

“广州、深圳、珠海三大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共同强化了广东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优势和实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说。

工作人员为运送外卖的无人机固定打包好的外卖。南方+记者 张令 摄

工作人员为运送外卖的无人机固定打包好的外卖。南方+记者 张令 摄

在这背后,广东一个千亿产业规模正串珠成链。

根据《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广东要打造世界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除了产业层面,低空经济想要发挥威力,最关键还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驾护航。

2024年初,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明确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在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产业支持、技术创新、安全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

聚势而起,向新而上。

这一次,广东的低空经济,真的要起飞了。

撰文:话题研究员 拱千舒 郜小平 辜继漫

视频:南方+记者 王俊涛 周鑫宇

策划:纪蓓 郭小戈 张梦圆 魏伯航

编辑 朱琦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