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庆盛,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下称“港科大(广州)”〕驱车,仅需4分钟就能到达区块内首个投用的科技型园区——越秀iPARK粤港智谷。
9月3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在这里揭牌,这座刚刚投用的园区未来将与同样建立不久的大学紧密结合,积极导入港科大、港科大(广州)乃至国内外高校中诞生的创业项目,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以基地为起点,随着政策与资源的不断支持,未来还将有更多创新要素将围绕港科大(广州)为核心不断聚集落地于庆盛,带动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朝着“湾区硅谷”的目标快速前进。
对于地处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创走廊交汇点的南沙而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的启用,是发展动能转变的一大缩影。科研机构与国企、民企等多方参与,以粤港合作加速港科大等高校科技成果就近高效转化,将为处于结构调整期、动力转换期、优势再造期的南沙,点燃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新引擎。
政府“搭台”,校企“唱戏”
事实上,将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新资源导入南沙转化的这一想法,早在南沙建区之初就已在酝酿实施。
基地运营方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简称“霍英东研究院”)在2007年成立时,便计划依托港科大的科研及教育优势,推动创新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在南沙落地。至今,已有超过90位教授带领的团队依托研究院开展面向大湾区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到,要强化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建设。
随着定位为“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港科大(广州)在2022年9月建成开学,以及去年年底学校所在的庆盛枢纽区块内首个科技型园区——越秀iPARK粤港智谷竣备,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正式提上日程。
在今年广州两会中,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次作为先行启动区的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揭牌,标志着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正式启动运营。
园区选址越秀iPARK粤港智谷,分为两期建设,其中一期约1万平方米,二期扩增至约2万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是为早期科创团队打造的、可拎包入住的精装载体,配备了公共路演区、会客区和共享会议室。同时,基地也为具备一定规模的科技企业提供简装及支持轻生产的毛坯空间。运营方霍英东研究院将为园区企业提供项目引进、日常管理、企业培育、产学研对接、投融资对接等全周期服务。
据介绍,基地将采用“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合作模式。即由港科大(广州)、运营服务机构作为“前店”组织链接创新人才、优质项目、核心技术、社会资本、空间载体等资源,以市场为主导、以需求为牵引,充分释放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政府部门则作为“后厂”提供调节支撑作用,引导各项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共同打造科创生态的“前店后厂”,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落地。
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将采取“放手政策”,主要提供资金、场地等背后的要素支撑,更为关键的项目遴选及培养将主要由创新创业“嗅觉”更为敏锐的学校及机构主导。
在项目融资方面,港科大(广州)已和广州产投集团设立一只10亿元的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将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前沿产业领域。
着眼未来,在港科大(广州)所在的庆盛枢纽区块已规划建设超5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以供创新创业团队使用。随着片区的发展建设,这一模式将由粤港智谷逐渐发展至港科大(广州)周围多个产业载体,真正实现从“点”到“环”。
港科大的创新创业基因
通过高精度显微镜,用一束光来实现对微纳级物质的精准操控……这是广州市凯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佳光科”)研发的全息光镊,可广泛应用于细胞医学等领域。
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已储备20个初创项目,凯佳光科是意向入驻的企业之一。
凯佳光科由港科大讲座教授、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院长温维佳与港科大博士后娄凯联合创立,落户园区后将在此打造研发和总部基地。“我们需要软件、算法以及光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交叉人才,港科大(广州)交叉学科优势正是我们需要的。”娄凯向记者表示。
据介绍,港科大(广州)成立至今,已孵化40多家师生注册企业、26家新注册企业以及100多个在孵早期项目。
在港科大(广州)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熊辉看来,尽管各地都有类似的产学研转合作区,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有着自身独特优势,即港科大这所世界级理工科大学带来的创新创业资源和生态。
目前,港科大(广州)共设有15个中央实验室,与港科大的中央实验室共享共用,并同时向其他高校和业界开放,这将有利于落户基地的企业进行各种量产前的试验。
“时至今日,创业已不是十几二十年前靠一台电脑、一张椅子就能成功。”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向记者表示,“现在高科技企业创业对高精尖的设备和实验室都非常依赖,落户基地的企业将能更便利地利用港科大(广州)的各种实验室资源。”此外,随着运营的成熟,基地未来也将有望建设中试及前期验证平台,有力减轻企业创业的前期负担。
除了实验室等创新要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港科大及港科大(广州)背后蕴含的创业文化。
自创立以来,港科大便一直强调实践及创业领域的发展。大疆创始人汪滔,正是在其港科大创业导师李泽湘支持下,一步一步打造了他的“无人机帝国”,两人的创业故事也一直被业界传为佳话。
现在,下一个“大疆”未来有望在南沙诞生。
“我们正努力把港科大(广州)周边地区打造成大湾区的硅谷。”熊辉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斯坦福+硅谷”的模式的成功源于大学卓越的科研实力与输送的高端科技人才,也离不开硅谷完善的孵化、风投、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未来,以自身为核心,港科大(广州)将加快打造“创新生态球”,具体而言,在0到1的圈层,学校与孵化出的企业之间将建立良性的“输血”和“造血”机制;在1到N的圈层,学校将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成立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产业凝聚,吸引众多成熟企业加入,在国内外企业与港科大(广州)的老师之间建立联系,助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与师生共同创造更多机会。
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
凯佳光科集聚了一批海归博士、国内985/211院校本硕博科技人才、行业资深工程师等,具有光机电、生命科学、图像处理、材料科学等专业背景;元交互技术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
凯佳光科是入驻项目的缩影之一。盘点拟入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的项目,不难发现,项目及成员深耕领域多元、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人员集聚、学界业界人士多样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
不同背景的团队及研究者之间碰撞产生的“火花”,将加快形成创新创业生态。
熊辉预测,在各种政策、资源的支持下,未来5年内港科大(广州)将孵化100多家企业,其中大部分将落地在南沙,“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期待。”
除了“港科系”项目之外,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也希望吸引广州大学城等邻近高校,以及香港八大高校、澳门五大高校的创新人才到南沙创新创业,逐步在港科大(广州)周边形成一批创新集群,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释放港科大(广州)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及庆盛枢纽区块的“磁吸效应”,打造“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科创产业生态链。
近年来,南沙发展中的创新浓度不断提高,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2023年,南沙区有效期高企总量1128家,增速(26.7%)居全市第一;南沙区2022年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5.46%,排名全市第二;“专精特新”企业916家,云从科技和广钢气体已在科创板上市,小马智行计划9月在美国上市,巨湾技研、中科宇航、中芯种业上榜全球独角兽榜单。近年来,南沙区累计已获评近200家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随着去年南沙科学城总体规划印发,以及今年7月南沙科学城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南沙的科创格局正走向成熟。如何将原始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所需结合,是接下来南沙需要思考的问题。
活动现场,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同步揭牌。未来,南沙将以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为起点,通过明珠科学园、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复旦国际科创园、慧谷海洋产业集聚区等园区相协同,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创业生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支撑,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逐步将南沙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首选地”和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今年10月,南沙将举办2024年全球招商引智大会。届时,除了邀请产业界人士之外,南沙还计划邀请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负责人来到南沙,感受湾区之心的发展脉搏,推动双方产学研合作,这也足见南沙对科研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视。
从原始创新能力的积累,再到产业创新的转化,一套成熟的新质生产力培养体系在南沙逐渐形成。向“新”而行,湾心动力十足。
采写:南方+记者 任燚
摄影:南方+记者 梁文祥
通讯员:刘超 傅其奇 官月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