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核集团“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投放首批养殖鱼苗
9月4日上午,随着装有波纹龙虾苗的养殖网箱顺利下水,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正式在汕尾建成投运,该项目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400万元,不但为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更对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投运大会现场。
海上“生绿电”水下“鱼满舱”
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
“伏羲一号”位于汕尾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到6.3万立方米,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该项目于2023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
根据汕尾市规划,“伏羲一号”投运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达到5400万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200个。投产3年后,随着汕尾后湖风渔融合海洋牧场项目全面建成,汕尾市将形成“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陆上养殖基地和旅游设施也将同步配套完善,届时总养殖水体预计达到30万立方米,年产量跃升至4500吨,年接待游客量预计突破18万人次,综合年产值约4.5亿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800个。投产5年后,汕尾风渔融合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区将形成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有力推动周边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预计综合年产值达到百亿级,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万个,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项目。
共建红海湾实验室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抗台养殖平台是开展深远海养殖的基础,也是制约海洋牧场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亦伦表示,“伏羲一号”在中国南海开阔海域建设,针对该无掩护海域风急浪高、台风频发的海况环境,中广核创新应用了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新技术,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该网箱平台采用整体式布置,连同其内部电气设备均在陆地上建造,组装后整体运输和水上安装,其设计和建造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的网箱平台,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项目航拍。
多项关键技术突破的背后,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投运当天,还举行了广东省海洋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下称“红海湾实验室”)揭牌仪式。据了解,红海湾实验室由汕尾市与中广核联合共建,围绕海上风电先进设计建造技术、智能运维技术以及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在海洋能源技术领域打造高水平科研中试及产业孵化平台。
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项目航拍。
中广核(广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潘天国表示,红海湾实验室将利用“伏羲一号”重点开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生态互作机制研究、渔业养殖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渔业养殖关键作业装备研制、海上风电电解海水制氢技术研究、水下智能运维机器人实证等系列科研项目,持续打造新质生产力,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高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
“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位于碣石镇海域的中广核后湖风电场中心场区。
采写:南方+记者 陈欣欣
摄影/视频:南方+记者 陈保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