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这看似是一个典型的逆袭故事:一名从零开始的创业者,在UPS(不间断电源)领域初露锋芒。多年后,他带领易事特跨越障碍,成为松山湖首家上市企业。接着,更多细节显露,他曾是一名通信兵, 后到清华大学深造,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如此多样的经历,让他的人生充满戏剧性转变。
近距离审视下,或许能看见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一名企业家,将东莞视为创新试验田,在这片热土日渐站稳脚跟,并选择“AI+新能源”这个发展方向。引领他抵达这里的不仅是机遇,还有长期的准备、资本市场的支持。
易事特创始人何思模。龚名扬摄
他是何思模,易事特集团创始人。上市第10年、来莞第25年、创业第35 年……何思模将2024年视为易事特第二次腾飞的起点,并相信“福地”东莞、常人眼中“跟硅谷真像”的松山湖,会给予“易事特们”更多成长土壤。
久经“沙场”的何思模,又将如何运筹帷幄,带领易事特稳步迈向“百年”?
穿越风雨夜
1999年,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进21世纪的车道,莞邑大地上,无数人的心中摇曳着玫瑰色的梦想。这些梦想,指向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一个即将诞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易事特外景图
2001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正式设立,承载着“未来东莞经济科技中心”“东莞硅谷”的厚望。
也是在这一时期,安徽人何思模进驻东莞塘厦。2003年,他迁往东莞松山湖,正式升级组建广东易事特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UPS电源等电源产品。
易事特,为“East”音译,意为东方。
再往前回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送给了中国领导UPS电源。“就做电源!”中国品牌意识在何思模的心中萌芽并苏醒。
20世纪80年代,16岁的他应征入伍,后求学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怀揣3000元的启动资金,在扬州开始了自己的“UPS”创业生涯。
那一年是1989年,中国电源行业大多依赖进口。他带着12名员工,买设备、买材料、谈生意,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这家设备厂崭露头角,在中国电源行业声名扬。
何思模野心不止于此,他渴望将易事特推向全球产业分工的舞台。彼时,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风头正劲,不少国际品牌的亚洲区总部设在香港。何思模决定将工厂迁往东莞。为了不给自己留退路,和公司一起迁到东莞的,还有他一家人的户口。
易事特外景图
20世纪末的东莞,前店后厂的粗放型加工形态处处可见,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何思模更看重这座城市的配套能力、熟练的技工、与香港的便利交通,这些“都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来莞不久,时任东莞市市长的佟星对何思模的到来表示欢迎:“何博士,东莞一定会是你的创业热土、发展福地。”
预言逐渐兑现。随后,何思模在风浪中站稳脚跟。
2005年,易事特进行股份制改造,并着手规划上市之路。次年,易事特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施耐德携手成立合资公司,当时施耐德持有60%的股权。然而,在2008—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商务部反垄断调查、施耐德股票下跌等困境,易事特果断地决定回购其控股股份,并全面启动了在资本市场登陆的筹备工作。2009年,经过三年的企业成果综合整理,易事特通过中介机构将相关资料提交至中国证监会。
在这一过程中,种种挑战纷至沓来:内部控制规范的强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2012年,我们面临了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IPO财务大核查。”何思模回忆,2013年,IPO审核几乎陷入停滞状态,所幸2014年, 随着IPO市场重启,市场开始回暖。当年1月27日,易事特历经三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后,终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东莞第13家A股上市公司、第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也是松山湖国家高新区首家上市公司。
“企业的上市路,无疑是一次磨砺与成长。”何思模深有感触地说, “无论多么困难,也不要失去希望,阳光总在风雨后。”
把准“坐标系”
也有风雨也有晴。上市后的易事特开启了资本扩张的新篇章,接连收购疏勒县盛腾光伏电力有限公司、神木县润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2016年, 通过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募集资金高达19.42亿元,为布局光伏发电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资本的注入,易事特的业务版图愈发多元,覆盖了UPS、EPS(应急电源)、通信电源、风力和光伏发电系统、智能微电网和储能等多个领域,涉及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也是在2016年,易事特成功跻身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成为行业佼佼者。
易事特生产车间
看似业务纷繁,但是对电源主业坚守不变。“UPS是一种电力电子设备,包括现在的充电桩、储能PCS(电力转换系统)、风力发电控制器等都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何思模说。在UPS行业,少数几家跨国公司一度垄断市场,易事特长期只能分一杯羹。
转机很快到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全球UPS市场销售收入为56.4亿美元,仅比2007年增长了3.1%。但易事特的销售收入增长超过50%,其中国外市场业绩增长尤其显著,全年出口增幅超过60%。“一些向来比较难啃的国内外高端市场,例如金融行业,开始出现松动迹象。”何思模当时明显察觉到,在金融危机带来的成本压力下,易事特可凭高性价比产品获得市场青睐,后来顺利与中国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签下订单,成功打破国外UPS的市场垄断。
这离不开企业对创新的重视。何思模深知技术研发的重要性,他为公司定下了16字发展方针:做强研发、做精产品、做大市场、做好服务。“‘研发’一定是重中之重。”
“坐标系”确立,“工具箱”上马。易事特集团是东莞较早一批引用院士团队的企业之一。这个“智慧大脑”由轨道交通电气专家钱清泉院士、新能源专家张榴晨院士等领衔,拥有行业首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端科研平台。“但不是请几个院士、博士就能做好产品。”何思模说。在他看来,技术突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是做到了三分之一,从技术转变成产品再到市场的认可,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在竞争战略上,何思模奉行“领先半步”。他让博士、技术人员直接在市场部门任职,为客户做技术服务,将市场需求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他们的薪酬也直接跟业绩挂钩,以起到激励作用。同时,易事特集团还与清华大学、西湖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使得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
作为一名在制造业坚守了30多年的“老兵”,何思模带领易事特在电力电子、电能控制及新能源产业上不断突破,逐渐站稳脚跟、再振旗鼓。
进击“百年梦”
何思模有了远大梦想,将易事特打造成一个千亿元级企业、一个百年品牌。
2014年以后,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相继开通,易事特集团被纳入为深港通标的。在何思模看来,这不仅增强了公司境内外资本运作的灵活性,也加速了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
易事特敲钟上市现场。
“易事特上市,为公司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何思模表示,上市以来,公司获得了丰厚的资金支持和广阔的市场机遇,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提升,进一步稳固并扩大了市场份额。而积极引入国有资本、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成为易事特进击“百年梦”的另一个重要创举。
2018年,易事特成为广东省属国资与民企混改示范企业,是少数以民企身份实施“逆向混改”的公司之一。辛辛苦苦做起来的公司,为何要引入国资控股,何思模曾这样表示:“易事特的客户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塔、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引入国企进行混改,对易事特来说,将得到优惠资金成本的保证、政策的支撑、客户的信心,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更有利于我们引进高端人才。”
对易事特的混改原则与目标,何思模用12个字来概括,即“党建引领, 国资赋能,携手共赢”。也就是说,坚持以党建汇聚股东共识,通过引入国资提升企业品牌,加强研发创新能力、人才吸聚能力,同时保持灵活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避免一股独大,最终实现不同所有制的股东以及“易事特”品牌的携手共赢。
“混改模式为公司引入了多元化的战略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战略指引和优质资源,也激发了公司内部活力,极大提升了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何思模笃定地说。如今,易事特在智慧电源、数据中心和“新能源+储能”等多“赛道”发力,长坡厚雪,何思模志在必得。
【对话访谈】
何思模:中小上市公司需正视规模局限、坚守主业
笔者:在外界看来,东莞的上市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在提升上市企业质量、市值方面,你有哪些建议?
何思模:在当今资本市场,评价标准日趋多元。中小上市公司需正视规模局限,挖掘内在优势,坚守主业,塑造“小而精”“小而美”的企业形象。
基于公司定位,中小上市公司可以积极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如再融资、股权激励等,提高公司影响力。同时,强化公司治理,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出色的业绩回馈股东信任。此外,在适当时机,应充分利用并购重组这一资本工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外延式增长与内生式增长的双重突破。
易事特敲钟现场。
总的来说,企业应持续练好内功、强化管理,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东莞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东莞板块的发展。作为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我和协会同道者有信心将东莞上市公司拓至100家、200家甚至300家,让资本市场东莞板块更活跃、更有影响力,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场一线】
易事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惧风暴
在易事特集团,何思模向笔者分享了一段往事。2011年,易事特开始布局充电桩业务,多年来投入研发数亿元。这笔巨额投入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质疑。如今,充电桩业务已成为易事特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而为易事特奠定另一发展基础的,是储能行业的布局。在国家尚未大力推广储能技术时,何思模便敏锐地捕捉到了新能源发展的先机,尤其是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潜力。如今,易事特获评“中国新型储能百大品牌”。“如果方向不明确,就如同南辕北辙,越是努力,离目标就越远。”他强调。
回顾何思模的创业路,易事特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战略”和“创新” 二词。公司深刻认识到,没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企业就会受制于人。因此,易事特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强了自主品牌的研发。
“事实证明我们企业转型是非常成功的。”何思模说,在金融危机期间,当许多国外企业陷入困境时,易事特凭借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成功抢占国际市场。他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才能在屹立于风暴中。
策划:江强 黄煜斌 靳延明
统筹:戴双城 叶永茵
撰文:龚菊 靳延明
设计:袁永平
摄影:龚名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