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保温杯里泡“毒枸杞”,要解决两个问题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维辰

“保温杯里泡枸杞”给了多少人“在变健康”的良好感觉,岂料市面上色泽鲜艳、颗粒饱满的枸杞,可能是硫超标的“毒枸杞”——

央视财经近日报道,在青海格尔木、甘肃靖远等地,部分商户为了让枸杞有个好品相、卖上好价钱,在明知可能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或使用焦亚硫酸钠,或干脆用硫磺熏,有些商户为了节省成本还会选用不能用作食品加工的工业硫磺。而硫磺有毒,且含有大量的砷,一旦食用,很容易造成人体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

9月2日,青海格尔木市、甘肃靖远县回应,会彻查枸杞种植加工环节的相关问题,对违规违法责任人依法严惩。

“养生枸杞”竟是“毒枸杞”,损伤的不仅是人体健康,还有地方特色产业信誉。

尤其让人诧异的是,两地枸杞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靖远枸杞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作为当地重点打造的农业特产,有关部门也很重视——格尔木市所在州2019年就出台施行了高于国标的地方标准,甘肃也是多年多次地出台培育地方枸杞种植加工产业的文件法规,都是为了更好打造品牌、增加农民收入——越是这样越让人想不明白,为何如此备受各方期待的产业会出现“毒枸杞”。

商户们用硫磺熏枸杞的行为可谓是明目张胆、旁若无人,大袋的工业硫磺非常显眼地摆在院子里,多处可见的熏制棚已经成为一景,实地探访的记者被熏得泪流不止,这样的肆无忌惮底气从何而来,耐人寻味。

记者将在靖远县购买到的11个枸杞样本送去检测二氧化硫项目,结果显示全部不合格,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不知监管部门在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有没有发现这一情况?又是如何督促整改的?

或许,媒体曝光能让“毒枸杞”收敛一时,却难以形成持久约束。管住伸向枸杞的“黑手”,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出手,加强食品安全常态化监管,把出台的文件法规落到实处,避免个别无良商户砸了农民增收的锅,伤了消费者的心,害了地方经济发展。

更值得追问的是,“毒枸杞”有多普遍,以及如何从根源上避免。

多位枸杞商户表示,新鲜枸杞摘下来后,要先用焦亚硫酸钠洗一遍,让晒出来的果子鲜亮好看,但如果遇上阴雨天,太阳晒不干时,即使是“亚钠枸杞”品质也很难保证,就只能用硫磺熏制,“硫熏和亚钠的添加,不是某个产区的问题”。

也有专家认为,“毒枸杞”的来源主要是低端、采用原始加工工艺的小作坊,自然晾晒风干的确存在“看天吃饭”的问题,但靠现代化机械对枸杞进行烘干、冻干的话,就用不上硫磺等加工助剂。

着眼实际,不可能要求每个商户都花几万块钱建一个烘干房,来解决阴雨天晒不干枸杞、“只能用硫磺熏制”的难题,也不可能限制“采用原始加工工艺的小作坊”经营枸杞,来规避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

既然是行业痛点,可以尝试探索解决“看天吃饭”难题,如鼓励商户与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烘干房烘干枸杞等,减少“毒枸杞”,也让地方特色产业更好发展。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