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阳江市人民医院的一对博士后夫妻——冯小仍和范慧婕,双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实现了阳江地区西医临床及面上项目医疗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
冯小仍出生于1989年,是阳江土生土长的青年才俊;范慧婕出生于1990年,是从佛山远道而来的才女。2008年,他们在南方医科大学相识,从同窗到恋人,再到携手共进的伴侣,16年来,他们一路相伴,不仅实现了各自的学术梦想,也在工作和生活中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一个慢性子,一个急性子;一个沉稳内敛,一个健谈开朗……截然不同的性格却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了完美的默契。在医院里,他们是同事,是团队的中流砥柱;在生活中,他们是伴侣,是彼此的坚实后盾。一起熬过无数个加班的夜晚,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他们用自己的奋斗故事,诠释了什么是“志同道合”。
初见倾心 携手步入医学殿堂
谈及相识的过程,冯小仍显得有些羞涩:“入学体检时,我对她一见钟情,后来才发现我们是同班同学。”两人同为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感情逐渐升温。大一下学期,他们正式确定恋爱关系,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爱情之旅。
不过,他们刚在一起时,跟现在电视里的情节很相似,相互“拆台”拌嘴。“最主要的是性格差异造成的,我嫌他做事太慢,而他则觉得我太急躁。”范慧婕现在讲起来,总觉得是甜蜜的回忆。
2013年,冯小仍考取了南方医科大学创伤骨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范慧婕则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保研资格,继续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硕士学位。硕士阶段,他们的感情愈发稳固,尽管研究方向不同,但在学习和事业上始终互相支持。2014年,二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携手共度未来。
2016年,冯小仍前往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范慧婕则继续在南方医科大学深造。“我一直都很清楚学医的路会很长,所以没有太多心理负担。”冯小仍表示,由于心态平和,一路走来也不算特别坎坷。最大的挑战是考博期间的英语口语难关,他选择直面困难,花了半年时间攻克英语问题,最终顺利通过香港的录取门槛。
其间,范慧婕在美国交流学习了一年,面对繁重的实验任务和巨大的课题压力,冯小仍的支持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他经常安慰我,研究工作就是探索未知领域,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范慧婕表示,每每遇到困难,丈夫的鼓励总是给她带来安心的力量。
落户阳江 事业与家庭双丰收
2018年,范慧婕即将博士毕业,冯小仍在香港的博士学业也接近尾声。原计划留在广州深造的范慧婕,因一次偶然的招聘会与阳江结缘。在了解了阳江市人民医院的优良环境和人才政策后,加上丈夫是阳江人,她决定将职业生涯的重心转向阳江。
刚回到阳江时,范慧婕心里也有稍许落差。“当时医院的设备和资源较为不足,科室人手紧张,杂事很多。”范慧婕回忆道,那时怀着孕,人生地不熟,难免感到不适应。然而,范慧婕很快习惯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她表示:“虽然初期有些挑战,但医院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引进了我的博士后老师,每月过来指导我,这对我的发展至关重要。”
2019年末,冯小仍完成博士学业,2020年初从香港回到阳江,夫妻二人再度团聚,阳江成为他们的新起点。在阳江,他们不仅找到了职业发展的平台,还迎来了两个孩子的出生,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与幸福。冯小仍感叹道:“阳江的生活压力不大,发展机会也在增加。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在忙碌的工作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那天我们俩收到项目通过的消息,正好是刚从新疆回来。这是我们自2018年毕业以来两人的第一次旅行。”范慧婕回忆道。
如今,他们已在这片熟悉而温暖的土地上安家立业,分别在市人民医院的创伤骨科与治未病科独当一面。冯小仍已是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范慧婕则担任治未病科负责人。作为医者伉俪,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不久前,他们共同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在科研领域也站在了新的起点。冯小仍专注于解决骨折治疗中的螺钉松动问题,以提高手术效果;范慧婕则致力于中医基础研究。两人在各自领域的进展填补了阳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上的空白。
如今,冯小仍与范慧婕早已不再“拌嘴”,十余年的“医”路相伴,风雨同舟,化作信任与默契,期望在阳江、在医学领域进一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对话
谈来阳江:为爱情,更因有良好的平台支撑
南方+:博士毕业后为何选择来阳江?
范慧婕:一个因素我老公是阳江人。也有一定巧合,快毕业时,我陪室友参加广州的一个招聘会,看到阳江市人民医院招聘,就顺便了解下情况,然后留下了简历。没想到医院很热情,很快联系了我,且在我们陪老公回阳江过年期间,医院特别来电话,邀请现场考察,院领导还亲自与我谈医院的规划设想,让我感受到在这里有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
冯小仍:我跟好多阳江人一样有家乡情结,只要有合适机会和条件都愿意回家乡工作。而她本有机会留校工作,且离她家佛山也很近。因此,特别感谢她的理解、支持和付出。
南方+:来阳江五六年了,是什么力量让你们安心扎根阳江,扎根阳江市人民医院?
范慧婕:医院非常重视人才,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环境。我是2018年入职的,此后,医院引进了很多博士,次年医院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还和我母校南方医科大学共同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我也有幸成为博士工作站的首位博士后。我读博时的导师也在这时被引进来,每个月亲自来指导我,对我的发展非常关键。
冯小仍:当时就觉得,我不会是孤军奋战,有一个博士团体在这里,大家一起回来发展,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谈科研:离不开医院四方面支持
南方+:来到阳江后,范博士获得了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上次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这次又获得了面上项目资助;冯博士获得了多项发明。能分享一下在阳江科研背后的故事吗?
范慧婕:离不开医院对科研工作的支持,近些年投入很大。在人才上,不断引入更高层次人才,还专门为我配备了1名科研助手;在硬件上,2020年建设了实验室大楼,建了多个基础实验室,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在资金上,医院设立了课题基金,每个项目金额从最少的10万元到最多的300万元不等。项目在获得国家资助前,医院已给了我们启动资金,帮助我们做前期的研究。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南方医科大学的合作平台,将一些在本地无法完成的实验放在学校实验室进行。
冯小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常难,尤其我们临床医生申请的科研项目,竞争更激烈。因为大学一般有大量纯科研人员,而我们医生要兼顾临床和科研,精力往往顾不过来,不容易出成果。
南方+:医生本来就忙,再做科研忙得过来吗?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范慧婕:我们读硕士、博士时,科研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现在也不想丢下,而且医院不断为我们创造更好条件,也希望不负所托,成就自己、成就医院。
冯小仍:骨科是我们医院传统优势学科,医院一直支撑支持力度很大。接下来我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科研领域,确保项目取得更好的成果。医院还支持我正筹建一个实验室,设备已经在采购中,能为我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资助项目简介
范慧婕:聚焦中药复方,瞄准心脑血管疾病
范慧婕博士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是中药复方。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有关当归芍药散中药复方的研究。此前,她已做过不少研究,也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发现其在心血管疾病的保护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它对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次申请的课题主要研究高脂血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早期关键通路,进一步探讨当归芍药散在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损伤早期的作用机制,希望能为这种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冯小仍:聚焦医疗器材,以应用为主
冯小仍研究方向主要是骨科类的医疗器械,以偏向应用为主,积累专利,最终转化为产品,可实现厂家生产广泛应用。他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有关骨折治疗中的螺钉松动问题。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可以提高骨螺纹成形质量、减少骨组织损伤,并能抵抗复杂多向载荷的骨螺钉设计理论和方法。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骨螺钉的设计理论,也为提高内固定手术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撰文:陈步上 陈凤 廖兆军 谭兴孚
海报:陈倩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