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常常碰到一些病人向医生诉说:我牙疼厉害,吃了不少止痛药,怎么止痛作用不大呀?还有一些患者在牙痛发作时私自吃下不少抗生素,就是不见好。为此,他们很纳闷“为什么吃药不管用呢?”其实,他们不知道,牙疼可以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很多时候都不能单纯服用止痛药物和抗生素就能解决的。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牙痛时常用的药物吧:
1、止痛药类
(1).非甾体抗炎药:英文简称 NSAIDs,具有解热、止疼、消炎、降温、抗风湿等作用,是牙科常用药物,有以下:
布洛芬:具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广泛用于缓解牙痛。其耐受性良好,作用较为温和,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止痛消炎药物之一。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也是解热镇痛类药物,对多种疼痛包括牙痛有缓解作用。但需注意,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
其他NSAIDs:如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牙痛。
(2)阿片类止痛药这类药物如芬太尼、吗啡等通常用于较严重的疼痛,牙痛时一般不作为首选,因为它们可能带来成瘾性等风险。
2、抗生素类
抗生素,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消炎药,在牙科,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甲硝唑:针对牙龈发炎引起的牙齿疼痛效果显著,是一种抗厌氧菌药物,常用于治疗牙龈炎、牙周炎等。
(2)其他常用抗生素
头孢类: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敏感菌感染引起的牙痛有缓解作用。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同样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牙痛。
罗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可用于抗菌消炎。
四环素类:如米诺环素,但需注意其副作用,不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别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及八岁以下儿童,应慎用或禁用。
3、中成药类
(1).牛黄解毒丸:对于上火引起的牙痛有一定效果,具有清热去火的功效。
(2)补肾固齿丸:适用于牙齿松动引起的疼痛,以及慢性牙周炎导致的牙痛。
由此看来,牙痛的时候,止痛药物、抗生素药物等等都能给患者带来症状上的缓解,都能在一定时间上解决牙痛的问题,但是,为何它们总是根治不了牙痛,甚至到最后有的朋友还说药物一点都不起作用呢?这就要考究一下牙痛的成因了:
一、病因未解决:牙痛往往是由牙齿或牙周组织的病变引起的,如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等,如果这些基础疾病没有得到根治,光用止痛药物与抗生素进行治疗,只能使得疼痛反反复复地发作,延缓了病情,有甚者使得牙痛更痛了。譬如,急性牙髓炎发作时,牙髓组织的炎症渗出物在密闭的牙髓腔中压迫着神经引起剧烈的疼痛,若这时只吃下止痛片,药物在4到6小时里发挥作用,人就觉得不怎么痛了,但待药物被身体代谢失效后,在牙齿里的神经压迫还没被消除,牙痛就又开始了。因为急性牙髓炎的疼痛是牙齿的神经痛,其渗出物得不到引流,炎症得不到消除,止痛药就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痛苦。那么,这时服用抗生素不就能消炎了吗?也不能!因为牙齿结构很特殊,它主要是通过牙根很细小的孔与外界交流,抗生素不容易作用到牙髓组织中去。在口腔医学上称牙髓炎为不可逆的炎症,只有将牙齿的髓腔打开,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才能彻底消除疼痛。所以牙齿疼痛的时候,不一定一味吃止痛药和抗生素就能解决的。
二、药物选择和使用不当:不同类型的止痛药物其作用机制与效果各不相同,不同的使用方法也会直接影响疗效。假如药物选择错误,或药物用法错误,或患者依从性不够,那么,牙痛的症状也未能好起来。
其它原因:
药物耐受性:如果你长期使用止痛药,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耐受性,导致药物效果减弱或无效。
疼痛性质特殊:在需要联合使用消炎药、抗生素或进行其他针对性的治疗时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
伴随疾病:如果你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从而影响止痛效果。
由此看来,牙痛是不可能只靠药物治疗的。胡乱服药对身体是会有害的,这是牙病治疗的误区。在环境和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服用止痛药物或抗生素药物,但最终,还是应当尽早就医,彻底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最后,为了您的牙齿健康,请看温馨提示:
1、牙齿有问题时,应尽早就医,查明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2、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并按医嘱使用,不能盲目自行服药。
3、如果疼痛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复诊并告知医生药物使用情况。
4、平日应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减轻牙齿负担,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
供稿:主管药师 麦蕴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