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可以不红,人心绝不能黑

南方都市报
+订阅

日前,央视财经曝光青海、甘肃多地不法厂家、商户在生产枸杞的过程中使用焦亚硫酸钠进行“提色增艳”,有商户为了节省成本会选用工业硫磺。报道播出后,甘肃靖远、青海格尔木通报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工作专班,表态对违规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

硫磺熏制食品已经不是第一次。往前追溯几年前、乃至十几年前,都有类似硫磺熏制枸杞及其他食品中药的报道。2020年,《新京报》披露,广西南宁三塘镇使用硫磺熏制八角,商家谈起应变之策时,曾坦言“检查的时候市场会通知”。

通过硫磺熏制食材、中药材,可以实现某种延长保质期、防止氧化、增加色泽的效果,虽然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硫磺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但工业硫磺严格禁止用作食品加工。在媒体曝光的涉事地方,用硫磺熏制枸杞却似乎成了毫无顾忌的常规流程。涉事枸杞的检测结果显示,送检的11个枸杞样本,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所检二氧化硫项目全部不合格。

很难说这其中的责任分配究竟是该更多地归咎于“无良商家”,还是地方市场监管。遍观央视镜头下多地硫磺熏制枸杞的村庄,几乎是毫无遮掩的全民皆熏,地方监管部门在所谓传统产业的日常抽检执法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央视镜头之下,“夜幕下多处可见的熏制棚,已经成了白茨林村的一景”,就在路边可见的枸杞晾晒大棚里,“只要稍微靠近,就会被刺鼻的味道呛到,难受不已”。赫然矗立在村庄里、马路边的大棚,和大棚里飘出来的刺鼻气味,这些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却似乎不存在,“大袋的工业硫磺,非常显眼地摆放在院子里”……

靖远枸杞,毫无意外是当地特产,还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官方报道显示,靖远县把枸杞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围绕特色建基地、重视科技扶龙头、打造品牌创市场,大力实施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6大工程,先后打造两个万亩有机枸杞示范基地。地方文宣口径中的特色产品,与央视财经镜头下的硫磺熏制乱象,给公众怎样的时空错乱之感?

按照甘肃靖远对自身枸杞产业发展的短板描述,靖远县枸杞产业存在着“品种老化退化严重、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人工采摘成本较高、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严重不足”等问题,却独独没有一句提到硫磺熏制的问题,哪怕是个别现象需要加强监管的表述。而在此番同样被曝光硫磺熏制枸杞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其《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里则明确规定,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明文禁止却又明知故犯,对诸多村庄大面积存在硫磺熏制枸杞的情况,作为最了解地方市场状况的监管执法部门,为何能对此视而不见、泰然自若?

市场监管不应该有真空地带,更不能存在监管盲区。如果因为是地方支柱产业,就为其“保驾护航”,对刺鼻的气味装作看不见、闻不到,那么地方监管机构的职责、使命在此处就只是名义上的存在。护短绝不是护航,只会让劣币驱逐良币。此前热播剧《山海情》中,村民因枸杞而生活得到改善后,也曾出现过要不要硫磺熏制的讨论,主人公一句“枸杞可以不红,人心绝不能黑”可以说振聋发聩,特别是现在回看,依然让人感佩。

“枸杞可以不红,人心绝不能黑”,良性有序的市场要让那些顶住压力不用硫磺熏制的种植户、商户获得正当收益,才是建立市场内生驱动力、建立健康行业生态的关键。

不违规违法使用硫磺熏制枸杞,不应该是奢求,它要靠种植户自觉,更要靠强有力的市场监管,还要有能即时发现问题、说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良性社会纠错机制。提升社会食品公共安全的整体水准,监管执法必须用力用心,不能再把媒体曝光仅当舆情来应付。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