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深圳学校校长王荣:如何让学生“中进高出、高进杰出”?|“五好”正行动,榜样在身边⑥

南方+

9月2日,深圳市中小学、幼儿园正式开学。在位于大鹏新区的人大附中深圳学校,山海相依处书声朗朗。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王荣自2021年由北京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委派担任校长以来,带领学校领导班子齐心协力,推动人大附中深圳学校中高考成绩稳居深圳第一梯队,高考优投率排名上升,高考综合实力相对生源综合实力保持提升,成为家长心中“中进高出、高进杰出”的典范。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紧抓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双新”改革的创新实践也得到省、市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得深圳市“新课程新教材”建设领跑示范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深圳市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三次荣获“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王荣也先后获评2024年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大鹏新区优秀校长等。

抓改革把方向,创新育才“好思路”

培育五大学科竞赛课程,打造理科特色“鲲鹏”体系

2024年9月,随着开学季的到来,人大附中深圳学校将启动竞赛班培养机制,在人大附中奥赛金牌教练的助力下,探索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在新高考改革和“强基计划”背景下,如何让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应用在平常教学、落地到每节课堂?

“近几年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考成绩提升的背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把握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王荣表示,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双新”改革特别需要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即学校层面对标国家要求、根据自身情况所开展的教研活动,让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真正落地。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应新高考改革,人大附中深圳学校着力培育成体系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竞赛体系,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特长突出学生组建“鲲鹏”创新实验班,突出学习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并且结合大鹏新区的生态文化优势,借助华大基因、大亚湾核电站等本地高新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力量,设计与生态、海洋相关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和综合性竞赛课程,实施创新人才科教融合培养。

链资源聚合力,打造共享“好机制”

引入北京海淀等优秀资源,授牌14所高校优质生源基地

“当别人还很懵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是资源的优势,也是破题的关键。”

王荣举例,2024年1月,全国一卷数学卷的试题数量等发生调整的信息传来,让许多学校和老师措手不及。而2020年北京已经提前进入“新高考”阶段,许多北京专家和教师对于各类新题型的设计和考法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王荣立即链接到北京海淀区教学专家组、人大附中本校资源,与学校的教研组进行对接,对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着力点在哪等进行深入研讨,帮助高三教师们学习最新变化、提升教学质量。

作为北京海淀区的教学专家组成员,同时拥有25年的人大附中丰富教育教学以及“双新”示范建设经验,王荣将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人大附中的优质教研资源引入学校,与深圳地域特色、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例如,人大附中深圳学校打造了以文科为专攻方向的人民大学人文基地班,对有人文学科特长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除此之外,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还获得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授牌。

抓名师促提升,建设专业化“好队伍”

深圳市高考命题能力比赛综合成绩第一,三次获得深圳市“优秀组织奖”

2024年7月,深圳市教科院公示深圳市高考命题能力比赛结果,在这场上半年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现场比赛中,人大附中深圳学校10个学科、15位老师获市级奖项,成为获奖比例最高,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学校;在深圳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中,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获奖教师人数也名列前茅,三次获得深圳市“优秀组织奖”。

这些都是人大附中深圳学校党建引领抓教师专业化成长,坚持教研引领、名师工作室建设、青年教师成长等系列工作的成效。

王荣介绍,人大附中深圳学校深通过“暖心工程”凝聚人心,通过“提升工程”赋能提质。一是让每位教师认同人附深的理念和文化,统一思想与认识,凝聚智慧与力量;二是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的管理机制;三是把新区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传播下去,增加教师的归属感。

“我们手把手教他们,帮他们规划时间,鼓励他们参加活动等等,既要培养他们,更要保护他们。这里的青年教师都成长得很快。”陈惠芳是人大附中深圳学校研究院院长,也是从人大附中本部来的语文老师,她说,“我们爱大鹏,对大鹏教育很有使命感,我们会全力以赴,不带半点私心、不留半点经验。”

目前,人大附中深圳学校有特级教师6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6人,“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6人,高级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2%以上。同时,人大附中深圳学校大力支持名师工作室建设,目前已建成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研等8个名师工作室,推动教师队伍以科研促教学,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撰文:郑伊灵


编辑 栾艺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