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在英德各镇街,不时可见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身影,他们或是挽起袖子走进田间地头、或是打开直播助农带货,或是当起志愿者老师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责任与担当,为英德高质量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
近年来,英德通过实施“雁归计划”,出台多项创新举措,吸引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带动乡村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引雁归巢”
用心用情把人才引进来
英德市举办高三优秀毕业生走进“百千万工程”活动。通讯员供图
随着今年六月高考落幕,一群满怀激情与梦想的高三毕业生即将踏上新征程。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家乡,英德市举办了2024年英德市高三优秀毕业生走进“百千万工程”活动,旨在启迪学生对未来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与规划,在其心里种下“雁归”种子。活动吸引超160名学生参与,聘任50名学生为首批英德市“百千万工程”宣传志愿者,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当好传递英德就业创业政策、活动资讯的“小喇叭”。
发放问卷,精准摸排高三毕业生对英德各项产业的看法、就业创业意向和需求,走访了解高三毕业生对活动的需求、形式、线路设计等建议,对英德各类企业、学校和公立医院等可以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摸底调研,梳理出适合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岗位,个性化定制主题路线……英德紧紧围绕学生们的需求,用心用情做好本地籍“准大学生”的返乡动员工作。
“近年来,我们不断把‘引雁归巢’工作做深做实。往年是邀请在校大学生以及毕业大学生回来开展活动,今年我们把工作做在前,邀请高三毕业生走进英德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让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家乡,为‘雁归’家乡播撒希望。”英德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英德还结合企业招聘、基层服务项目、“展翅计划”等工作,通过大学生联合会等团属社会组织和“百千万工程”高校联络站等平台收集信息、镇(街)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敲门走访等方式,收集青年人才实习实践需求,定期梳理和开发全市企业和项目建设中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引导青年人才到产业项目一线实习实践。
目前,英德依托“展翅计划”开发超300个岗位,推动62名大学生参与到国道G358改扩建工程、英德市城区饮用水工程(二期)等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建设一线中,引导青年人才在产业项目一线全面了解行业现状、企业文化和职业规划,为落实“百千万工程”逐步孵化储备一批本乡本土的企业家、管理者、营销人才、生产技术后备人才。
“栽好梧桐”
搭建平台把人才用起来、留下来
李雪艳直播带货。通讯员供图
从单一的种桑养蚕,到加工桑叶菜、桑叶茶、零食糕点、宠物零食,甚至首创以桑叶提取物做成护肤国货品牌……四年前,“蚕桑三代”李雪艳返乡入职英德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正是因为这个平台,让她对家乡的产业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日后创业埋下种子。
如今,李雪艳通过自主创业,以发展家乡蚕桑产业为起点,推动桑叶菜先后荣获“广东省一村一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称号,探索形成了“公司+基地+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模式,带动农户家门口就业,带动蚕桑产业创新发展,为擦亮英德市“中国桑蚕之乡”的新名片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如何能让大学生们真正留下来?英德搭建了各类让大学生就业创业、施展才干的舞台。
对于回到英德就业创业的人才,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把英德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成功打造成省级返乡创业孵化基地,通过“一基地五平台”的模式,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创业导师服务、免费办公场所服务、金融服务等为期2年的全方位创业扶持,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风险、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着力为英德各领域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培育提升的平台,为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路再“送一程”。
英德全面发挥市、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平台作用,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与英德市创业孵化基地、英德市农村电商产业园有机融合,实现“一站一地一园”“两套人马,三块牌子”共建共融,强化人才综合服务,同时制定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工作指引并完善管理运营系列制度,全力打造常态化、规范化、特色化运营的集政策宣传、资源统筹、培训培养、项目对接、活动承办、业务代办等多功能的一体化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留在英德提供有力保障。
据了解,仅2024年,英德市就依托市、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体系举办“雁归”活动105场、覆盖近1.6万人次,近1200名英德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和实习见习。
“厚植沃土”
近两千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如今,通过多种举措引进的各类人才在英德这片沃土向上生长、发光发热。
不久前,清远市“百千万工程”优秀基层人才库英德市主题比选擂台赛开幕,全市8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等四类优秀基层人才同台竞技。
谢国贤返乡创业打造番薯基地。通讯员供图
正是因为家乡提供了充足的施展才华空间,谢国贤通过打擂成为代表英德参与清远擂台赛的5名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代表之一。2020年,他选择投身建设连江口镇本地特色产业——红薯种植、深加工行业,创立了清远谢氏食品有限公司和广东省薯香农业有限公司,成功打造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
该公司一直坚持实体销售,开发了多个省、市渠道。“时代在不断变化,我们也必须要跟上!”公司还紧跟风口,自主创立“薯香基地”等企业自营直播IP账号品牌,农产品直播销售额累计超过1000万元,增收超过25%,并在清远市第七届“广东农电奖”中荣获先锋企业奖。
2023年,清远谢氏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值已超3000万元,可提供长短期就业岗位120余个,带动周边农户就地就业300余人,带动农户增收超600万元。在镇人才驿站的协助下,公司设立大学生实习专岗,让连江口镇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回乡参与家乡建设。
谢国贤是英德返乡创业众多优秀青年中的一个缩影。英德依托省级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连续8年举办英德市创新创业大赛,已累计评选出80多个获奖的优质创业项目,成功孵化出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创业项目,涌现出君泓兰花、链嘉乡、山行纪等多家优秀企业,促进创业5804人,带动就业1.7万人次。
据介绍,英德实施“雁归计划”近三年来,坚持系统思维抓谋划,逐步形成了“雁归计划”实名服务、岗位开发、创业扶持、直通高校、人才集聚和氛围营造“六大行动”20条举措。
市、镇两级人才驿站有针对性地组织在校大学生以及毕业大学生开展座谈交流、实地观摩、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雁归”活动,介绍乡村振兴发展信息、宣讲“雁归”支持政策、参观本地企业和行业基地、交流就业创业心得感悟……这是各镇(街)每年充分利用寒暑假重要窗口时期开展“雁归”活动的“常规动作”。
针对没有参加过“雁归”活动的英德籍大学生和非本地籍大学生,英德组织企业“走出去”到省内外高校洽谈实习生定向输送和合作培养,把大学生“引进来”。同时,组织用人需求较多、校企合作意愿较强的企业“组团”到高校,通过企业宣讲、校企洽谈、现场招聘等形式,吸引大学生选择英德、扎根英德、奉献英德。
如今,在英德成长起来的一批批优秀返乡青年人才和他们的乡村企业正在快速发展,反哺家乡。
英德正计划围绕助力“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重点优势产业建立“英德人才库”,进一步完善具备本土特色的人才评价激励政策体系,激励更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产业人才、紧缺人才、乡土人才、专业人才等入县下乡。
南方+记者 焦莹
通讯员 英组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