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河源市龙川县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针对农村土地闲置、土地撂荒、农户和企业融资难、产业基础薄弱、村民就近就业载体少等问题,率先探索农村集中建房、建设“土地银行”、打造“富民工坊”、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等创新举措,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为展现龙川县上下凝心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为,南方+河源新闻部携手龙川县委办、县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百千万工程’龙川实践”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走进丰稔镇“富民工坊”——河源市青稻农厨食品生产有限公司(下称“青稻农厨”),公司的无尘化车间,近20名工人正在忙碌面团调制、包馅等月饼制作工序。“中秋来临,我们又多招7名临时工,以满足月饼生产工作。”青稻农厨负责人陈凯说。
自进驻丰稔镇“富民工坊”以来,青稻农厨有了标准化厂房,拿到SC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产量、销量双双提升。“今年清明节销售艾粄2万多个,端午节前做粽子,一天要做2万多条,每天熬夜生产,连续一个半月,每天用工数量接近50人。最夸张的时候,粽子不需要煮,做好包装直接拉走。”陈凯表示,预计今年公司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
青稻农厨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富民工坊”解决企业用地难题
青稻农厨由丰稔镇十二排村返乡创业青年陈凯、邹萍萍夫妇成立,主要生产艾粄、艾糍、粽子、凉粉、月饼、油果、年糕等客家风味传统食品。在2020年返乡创业前,夫妇二人曾在广州经营日杂百货批发等生意,同时兼顾制作客家风味传统食品。
“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自己制作客家风味传统食品,一年有2个月从广州回龙川专门制作艾粄、粽子、月饼、油果这些季节性食品,家庭作坊做了2年,小作坊做了6年。”陈凯说。
2020年,随着传统生意越来越难做,再加上已经从事食品行业近9年,陈凯、邹萍萍便放弃广州的生意,回到家乡龙川投入客家风味传统食品行业,并逐渐往工厂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政府部门盘活闲置用地,为青稻农厨搭建厂房。
2023年,龙川开始在全县范围推广“富民工坊”,为青稻农厨带来新的机遇。丰稔镇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因地施策,盘活闲置土地,引导企业到乡镇设立产品加工工坊,青稻农厨则正想要建设工厂,扩大产业规模,走规模化公司经营道路,双方一拍即合。
“目前,我们工厂所处的位置就是闲置的村小学,厂房是政府负责搭建的,我们租用场地,一年给村集体支付4万元租金。”陈凯说。
2023年3月,陈凯夫妇的小作坊正式转型,青稻农厨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公司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有标准化厂房、食品生产车间和办公区域,并于2023年5月取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主营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农作物种植、农产品收购、电商运营、直播等多项业务。
“我们属于青年返乡,产品主要以稻谷等谷物为主,同时我们也是农民,产品都是在厨房生产的,所以我们给公司取名叫‘青稻农厨’。”陈凯说。
青稻农厨车间。
年用工达上千人次
据介绍,青稻农厨公司成立以来,采用“公司+厂房+基地+农户”的创新经营模式,构建集种植、加工、包装、仓储、销售、研发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聘用镇村闲置劳动力,参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公司可为村民提供近30个固定岗位和近100个季节性岗位,年合计用工量达上千人次,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
公司固定型员工黄丽芳是本村人,之前她在惠州工作,由于老人和小孩都在家乡,在得知村里的富民工坊招聘员工后,便返乡工作,一方面可以照顾家庭,另一方面可以顾及小孩成长、学习。“回家工作肯定会更好,并且收入相差不大。”黄丽芳说,员工工资按计件算,去年以来,员工一天工资最高能拿300元,月均收入大约4000元。
同时,青稻农厨加强村企合作,通过签订土地流转租用协议打造艾草种植基地,让村民土地资源变为“资本”,将种植的艾草等用于公司制作艾粄、艾糍的原材料。“我们的产品是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像艾粄、凉粉、灰水粽等产品的原材料都是村里种植。”陈凯介绍,今年公司种植的艾草不够用,还向村民收购了3万斤艾草。
丰稔镇“富民工坊”——青稻农厨简介。
此外,该公司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联合当地网络主播,通过网络各平台直播带货、小视频宣传等方式,进行线上产品销售和客家传统美食文化宣传,让当地农产品搭上互联网“顺风车”走向全省各地,也让客家传统美食文化“走出去”。河源本地网络达人魏文辉就常年销售青稻农厨的粽子,“我们每个季节生产的产品都有阿辉销售专场,他带来的是自然流,几乎每天都有订单。”陈凯说。
今年端午期间,青稻农厨做粽子,一天要做2万多条,35升容量的煤气就用了500多瓶,实际上,如果蒸锅容量够大,该公司每天的产量还不止2万条。由于订单太多,蒸煮能力跟不上,青稻农厨在端午节前一个星期就全网下架了粽子商品。“当时在网上直播粽子,一天播两个小时,每天都有近200个订单。”陈凯说。
如今,青稻农厨不仅在龙川打响了名声,河源很多人也知道这个品牌。“今年做完粽子,我们拍摄了一个结算工资的小视频,后来走在街上,很多人都问我还招不招员工,可以来我这里工作。”陈凯说,当时聘用的临时工最高工资接近6000元。
青稻农厨生产的产品。
多措并举加强联农带农力度
除了做客家传统食品,青稻农厨结合多年经营食品厂积累的销售渠道和经销资源,逐步拓展种养、民宿产业,发挥企业联农带农作用,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陈凯介绍,目前,公司已在龙母镇建有肉鸡养殖基地、农庄、民宿。养殖基地300亩,存栏肉鸡约1.5万只,每月出栏约4000只冰鲜鸡,通过冷链物流销往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同时,通过“公司+厂房+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青稻农厨还带动龙母、丰稔两镇农户养殖致富。青稻农厨选好鸡苗给农户,农户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喂养、管理鸡苗,到出栏时由青稻农厨收购、销售。“肉鸡从选苗到出栏,鸡苗、饲料、养殖周期,整个过程统一标准。”陈凯表示,目前,已带动4户村民养鸡,包括两名外出务工返乡的村民。
青稻农厨生产的月光饼。
此外,依托公司自身的销售渠道,公司还带动周边村民种植的稻谷、香芋、番薯、蔬菜、板栗等农产品销往外地。其中,青稻农厨每年向当地村民收购约50万斤稻谷,用于粽子生产;在冰鲜鸡等产品销售过程中,还会做赠送时令果蔬、番薯、香芋等农产品的活动,公司按照市场价向农户收购,加运费帮农户销售。
“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粽子生产线容量,以及发展种养产业,加大联动带农力度。”陈凯表示,公司的市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辐射全省,目前各类产品的销量每年都呈递增态势,以粽子为例,去年销售30万条,今年接近70万条,2023年5至12月公司总产值超过800万元,预计今年总产值将超过1000万元。
“既能提供就业岗位,又能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企业还能获得长足发展,青稻农厨的模式,我们其他村庄一直想效仿。”丰稔镇副镇长李珂表示,下来政府也将充分利用各村的优势资源,借鉴青稻农厨的成功经验,探索更多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策划:魏金锋 曾祥太 卢志勇
统筹:李娇
采写:南方+记者 黄敏立
通讯员 叶俊延 刘睿
摄影:张浩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