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二十连丰”,国常会为何再部署大食物观工作?

国是瞭望
+订阅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专家认为,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方面,我国还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与支持力度,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图源:新华社

图源:新华社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满足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

事实上,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到多个“三农”会议和文件,大食物观被屡次提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再到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概念引发关注。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的台阶,更是在2023年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至此,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在此背景下,中央为何还如此重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丰收,但人口总量规模大、耕地人均拥有量少、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态势的现实依然存在。多途径开发、多产业协同拓宽食物来源,有助于减轻粮食安全的压力,更有力地保障国家食物供给安全。”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如是说。

在胡冰川看来,中央高度重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也是为适应消费需求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食物需求日益多样化,不仅满足于基本的粮食需求,还对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副食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正是为了满足这些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而提出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6月份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居民食物消费正由主食型向“粮肉菜果鱼”多元化消费模式转变。未来,随着人均GDP提高,居民膳食持续升级,中国将大幅增加动物性食品和油脂类需求,肉类食用需求总量将突破1亿吨。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近年来,疫情、极端气候、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对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严重冲击。“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提出,有助于我国为合力应对全球食物安全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力量。”胡冰川表示。

胡冰川认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树立,强调的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等老路子,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并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等原则。“这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国常会提到,要因地制宜开发,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胡冰川认为,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这不仅可以丰富食物供给来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机械化+智能化,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早稻成熟、玉米灌浆、大豆鼓粒、晚稻拔节……当前正值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在天南海北、田间地头,一项项农业“黑科技”大展身手,成为农业生产“壮劳力”。

国常会强调,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食物开发附加值。那么,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来看,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还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发力?

胡冰川认为,我国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等智能农业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他还提到,我国还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与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工作的资金需求。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另外,应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在我国,农业品种还存在不少瓶颈。胡冰川介绍,尽管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仍面临挑战,比如资源收集不全、资源鉴定滞后、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种业在品种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当前我国种子市场上还存在品种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比如部分育种单位过分追求高产、抗病等单一性状,忽视了品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他介绍。

“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夯实种业根基进展如何?

农业农村部的消息显示,3年来,种业振兴五大行动阶段性任务落实落地,一些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目前,国家农作物、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已建成运行,保存能力均居世界首位,畜禽、淡水渔业种质库将于2025年建成。

各地在种业振兴方面加足马力。以广东为例,种业创新交出靓丽成绩单——“黄华占”连续五年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籼稻品种、育成世界上首个龙眼荔枝杂交新品种“脆蜜”、“广明2号”配套系实现国产白羽肉鸡零的突破、率先突破黄唇鱼等多个品种的人工繁育技术……

原来,广东已连续十余年将种业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作,每年落实省财政资金3亿元,出台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种源保护、鉴评、品种培育为重点,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种业振兴工作初见成效,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南方+记者 赵晓娜

编辑 钟金秀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