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长虹发布2024年上半年“成绩单”,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20%。与业绩同步提升的,是长虹在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
“和长虹合作已经超过十年了,这次有500万美元的预定计划。”“这次大约采购300个空调柜、100个冰箱柜。”“我们是带着订单来的,大概2000万美元左右吧。”……在今年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长虹展区,来自科特迪瓦、伊拉克、委内瑞拉等国的采购商络绎不绝。
外交会上火热的订单仅仅是长虹“出海”的一个缩影。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长虹已将“中国彩电大王”的头衔揽入怀中,高峰期电视机年出货量达到1200万台。为进一步扩大市场,长虹选择向海外进军。2000年,中山长虹电器有限公司(下称“中山长虹”)在中山市南头镇建成高科技数字工业园,打造集家用和商用空调器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中心。2003年,长虹中山基地电视业务出口主体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下称“广东长虹”)成立,为长虹海外业务发展吹响新号角。
广东长虹。
从1998年开启海外业务至今,长虹的商业版图已经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长虹家电国际业务整体营收增长25%,其中电视业务产量突破1000万台。从华南小镇出发闯世界,长虹何以在激烈的全球家电市场站稳脚跟?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长虹如何实现“长红”?
找到出海新支点,从“单兵作战”到“整舰出发”
20世纪90年代,国内家电行业已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家电产能规模在扩大,而需求却并未同步增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崛起,海外家电产品的需求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哪里有市场,就去哪里开拓,在此背景下,长虹选择“走出国门闯世界”。
相比于大多数东南沿海的家电企业,长虹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2003年之前,几乎所有的中国家电企业都分布在距离海岸线150公里以内的范围,唯独长虹身处离海岸线1500公里之遥的西部内陆城市绵阳。前端配套供应链资源不足、内陆运输成本高昂等问题制约着长虹家电出口业务的发展。
2005年,长虹海外基地由绵阳搬迁至中山南头,完成了长虹从西南盆地到南方沿海的跳跃。至此,长虹中山基地也成为了长虹集团棋行华南、进军海外的“桥头堡”。
彼时,中山基地出口的货物,可以在小榄港或者深圳港直接装船,运送到德国汉堡、荷兰阿姆斯特丹、迪拜杰贝阿里以及巴基斯坦卡拉奇等知名港口。
“选择中山,是因为这里在家电产业配套体系运转方面的资源最为优质,这里是全国家电产业中最为集中的地方。布局中山可以利用珠江三角洲强大的生产配套能力和便利快捷的出口交通条件,也使长虹与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形成沿海为主、内陆为辅的生产布局,更好地服务于海外业务的发展。”长虹•美菱国际区副总经理黄和荣说。
为进一步弥补作为内陆企业在海外业务方面的“先天不足”,长虹集团总部将海外业务的业务决策权放在中山,在资本层面也给予很多权利,这使得在集团的内部管理决策流程缩短,广东长虹自主化经营的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增强内部的协同性,长虹中山基地也在组织内部进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
2019年,长虹·美菱国际区在中山南头成立,设立国际智慧显示事业部、国际冰洗事业部、国际空调事业部三大部门,建设品牌运营中心、渠道运营中心、平台运营中心三个板块,搭建起统一海外营销服务平台。
长虹·美菱国际区。
“我们整个海外的产品线有三个,有电视、空调和冰洗这三大产品线,以前大家独立运作,互相之间虽有协同,但是力度还不够。”黄和荣介绍:“通过这一次组织整合、营销整合,大家在一个组织框架下,我们全球各个产品线的客户资源以及我们市场和渠道的资源将得到极大的协同。”黄和荣说。
比如,同样是拜访一个海外客户,长虹美菱国际区可以根据客户的市场定位、销售节奏以及预算情况,做一个总的“家电包”供其参考,整个过程由一个总负责人对接,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从“单兵作战”到“整舰出发”,广东长虹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2022年,面对全球市场需求衰退的大环境,广东长虹打造了美洲、独联体、北美、南亚四大战略核心区域市场。2023年,广东长虹海外订单实现逆势上涨,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长。
坚持本土化策略,“走出去”到“走进去”
长虹出海之路为何能稳扎稳打?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策略是关键。
在初期进行海外规划时,长虹第一批铺设了10个办事处。印尼成为最先成熟的海外市场:1999年长虹电视产品进入印尼市场,第二年长虹的第一个海外工厂在印尼开建。
深耕印尼市场25年,长虹深度挖掘、发挥本土化优势,推动电商运营体系建设,一方面强化电商本土化运营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本地语言及文化等优势,无障碍地解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导入产品时,印尼团队也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市场购买能力及使用场景进行产品规划,打造核心产品属性。
打开印尼头部电商平台Shopee,消费者可以发现,长虹的电视、冰箱、空调等产品常年出现在大家电品类top销售榜单。近年来,印尼工厂年平均增长率30%以上,连续5年被评为“TOP CHINA'S BRAND”。
在完成印尼建厂布局之后,长虹又将目光投向全球三大主流电子产品消费市场之一的欧洲。2007年,长虹欧洲项目在捷克投产,国际化进程开始深入欧洲腹地。
在欧洲,长虹结合实际,实施多样的电商业务模式,推动本地化仓储、物流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从本地仓储物流的多元化搭建、用户服务能力的提升,再到本地电商平台的商务开拓、数字化市场营销推广,长虹打造了一支跨国家、跨文化的中外一体化电商运营团队。
“欧洲市场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也是我们必须攻克的市场。通过沿着欧洲战略的持续布局,欧洲企业在产品、质量管控方面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参考,无形中带来了非常多的促进,对海外业务来说也是一种帮助,这也是我们坚持的原因。”黄和荣说。
回顾长虹国际化路线图,可以发现印尼、巴基斯坦,中东、捷克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长虹十多年来这些区域的深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可能迎来新的机遇,甚至跨越式的发展。” 黄和荣认为。
为获得更高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长虹除了组建工厂、布局跨境电商业务外,还酝酿着“更大的野心”——做大做强海外自主品牌,推动品牌竞争优势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在2023年广东长虹20周年庆典上,长虹正式发布CHiQ海外品牌主张“Smart with Style”。CHiQ,是基于家庭互联网形态及长虹智能战略布局打造的差异化、新智能产品系列,是长虹智能战略的核心载体。
2017年,CHiQ作为独立品牌全面进军海外市场并在澳洲进行首发。截至2024年,CHiQ品牌已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已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如欧盟、东盟、中南美、中东、非洲、韩国等。品牌进驻全球30多个海外电商平台,产品多次登上Amazon畅销榜单,在印尼头部电商平台Shopee多次实现电视品类销量第一。
紧抓智能家电“风口”,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强品牌属性,必然也要有强产品力为依托——
据Gartner报告,2024年,AI家电将会成为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市场。在全球电视行业进入存量时代且销量下行的压力,广东长虹以“智能家电”作为突围方向,推动产品布局向大屏化、场景化、高端化转变。
早在2016年,长虹就推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2023年兼容多个 AI 大模型的“超级大脑”率先在长虹电视应用落地,由此开启人工智能电视 2.0 时代。在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长虹发布搭载长虹云帆AI平台的壁画+系列电视,则让AI家电的遐想一步步成为现实。
一方面,广东长虹通过设计、节能、功能等方面的突破,引领产品发展趋势,提高品牌附加值;另一方面,广东长虹着力技术创新,通过智能化变革提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广东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Mini LED还是OLED产品,广东长虹均已完成开发并投入量产,未来公司将持续强化高端化产品布局进程,让长虹智能电视真正成为长虹智能家居生态链互联互通的“大屏担当”。
黄和荣认为,向智慧家电的转型也是广东长虹品牌出海的重要策略之一。以代工形式出海,在长虹发展初期,是一种更加安全的方式。但要想在激烈竞争的海外市场屹立不倒,品牌能够带来更高的溢价以及IP资产沉淀 。
长虹电视产品展示区。
2024年上半年,长虹海外家电业务收入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其中,全新Mini LED电视、OLED电视完成开发量产,大冰箱、风冷产品销量同比大幅提升;空调产品接单量同比实现翻番;冰洗产业全球布局拓展,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5%。
“中国家电品牌应对全球市场的内卷,最重要的还是打响‘中国智造’的品牌,我们希望全力做好智能家电,将创新产品带向全球,以技术力实现领先。”黄和荣说。
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从“千万级”迈向“一个亿”
随着AI等前沿科技的加入,家电产业对生产制造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如何在“智改数转”政策的推动下率先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是长虹面临的新命题。
2023年12月27日,广东长虹2023年“第1000万台电视”在长虹中山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下线,长虹海外电视业务体量再次突破历史纪录,正式迈入“千万级”。
这样的“成绩单”来之不易。广东长虹工业园自2003年投入使用已近20年,原设计产能为单班彩电300万套。20年间,广东长虹从年产量40万台到2023年突破1000万台,在中山南头累计产量达到7510万台。
为何能一次次突破产能“天花板”?近年来,广东长虹每年投入几千万进行技术改造,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也没有停滞。2020年,占地8000平方米的中山模组智能制造中心建成投产,单月产量突破100万台。该智能制造中心涵盖洁净无尘车间一座、自动化模组生产线体4条,整体采用AGV智能物流传输系统,配合JIT自动呼料,实现物资自动配送至工位,适应各类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
“中山模组智能制造中心智能制造中心的落地,进一步优化了长虹出口产品的配套服务,提升海外市场的制造响应速度。”黄和荣说。
长虹电视制造生产线。
当前,广东长虹提出中山南头基地累计1亿台产量目标。老园区为单层钢结构厂房,整体功能布局分散,空间利用率较低。唯有更大的空间、更新的设备、更高的效率,才能满足企业产能扩张、智能化转型的需求。这一次,广东长虹下定决心实施“工改”。
乘着中山“工改”东风,广东长虹中山基地升级改造项目已经进入前搬迁、拆除等准备工作阶段,未来将打造智能制造、智慧园区、智能物流应用于一体的长虹海外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提升长虹品牌影响力。
从“制造”到“智造”,这是一次产业升级与空间革命的双重命题——据介绍,长虹海外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将通过自动化、AI感知、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方式实现从前端配套、生产制造、仓储到出货的全环节智能化运行,预计实现电视和显示器单班1500万套的年生产能力,整体运行效率提升30%。
“为保证‘工改’项目快速落地的同时,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仅用了1个月时间,南头政府在就近的工业园区建起了临时办公室楼,2024年6月已搬迁入住。”黄和荣表示,南头镇政府快速反应、真抓实干服务意识让人印象深刻。
2023年,中山长虹因订单增加急需扩产,南头镇政府立即腾挪土地,为企业量身定制八万平方米的新厂房。该厂房2023年9月份开建,2024年3月份就投产,为公司增加了近100万套空调产能。
“南头政府对于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既精准又及时。不论是每年的税负减免政策,还是涉及‘三旧’改造、厂房建设、家电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各项扶持实施办法,都为我们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强大的助力。”黄和荣说。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家电品牌基地,南头镇在这25.7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5500多家企业,培育了TCL空调、广东长虹、奥马冰箱3家百亿家电龙头,75家亿元以上的优质企业。长虹在几十公里范围内有几百家供应商,让企业交付周期最快可以缩短到一个月。
黄和荣表示,2024年,长美国际区的增长目标是至少是10%以上。当前长虹中山南头基地工改升级项目正在实施,希望南头政府继续为公司“工改”提供程序便利和政策支持,加快项目推进进程,促进基地工改项目尽早建成投产,推动长虹海外业务发展再上台阶。
【编者按】
向世界级湾区目标迈进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诞生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南头镇作为中山市最小的镇域,面积仅28平方公里,却坐拥3家百亿级企业、8家十亿级企业、70家亿元以上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家亿元以上企业,成为中山“亩产”最高的镇,也成为大湾区“高亩产”专业镇的代表。
在中山市南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山分社启动中山南头民企深调研,揭秘中山南头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密码。南方+中山频道推出“南头‘亿变’”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策划:张培发
统筹:何伟楠 曾艳春
采写:南方+记者 杨慧荣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