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东莞市博物馆馆校共建平台围绕《莞城地方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称《课程》)举办推介活动。来自东莞市200余所中学的历史教师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历史教师收到由东莞博物馆联盟、东莞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指导,东莞市博物馆、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主编、出版的《课程》及配套手册,一边翻阅一边相互讨论。
这本引起历史教师注意的书籍是一本由博物馆、学校、社区公共打造的地方历史综合实践课,共分14课,涵盖古代东莞的自然生态、衣食住行、产业结构、人口发展、文化风俗、名人名家等,融合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9门学科。课程结构匹配学校课堂教学需求,可供教师按课堂需求灵活选取、拆分、整合,拿来即用、按需使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探究精神。
历史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校长柴松方是《课程》编写的特聘顾问。在他看来,《课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课堂之外做历史教育的样本。
“我希望东莞更多的老师拿到这本书以后把它作为一个参考书。”柴松方说,这本基于地方历史资源的课程,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去把身边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历史教育资源,拓展课堂之外的学习场域,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触摸身边的历史实物,让场景复古,让历史真实,从而培养更多学生热爱历史、热爱家乡。
东莞市博物馆李历松表示,《课程》中涵盖了东莞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识,博物馆希望为中学老师编写一本全面的、聚焦地方历史的辅助课程。新馆建成后,东莞市博物馆将对标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最新定义,打造一个有社区参与,提供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的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将积极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推进博物馆走基层、进学校,打造“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的博物馆传播体系,让“馆校共建”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
在东莞外国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魏德才看来,史料挖掘是博物馆的强项,教育传播则是学校的强项。每年东莞外国语学校都会和东莞市博物馆合作,让流动展览走进校园,带学生走进博物馆,“馆校合作”既扎实又接地气,很受学生欢迎。学校也想学习《课程》的经验,和博物馆一起创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历史教学形式。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高级教师,常平振兴中学副校长马燕辉已从事历史教育工作23年。对于一本关于本土地方历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他的第一印象是惊喜。他说,本书紧扣学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培养他们综合素养、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最乐于亲近提供史料实证、基于实物教学的博物馆,实物载体具备较高的审美品质、拥有丰富的本体信息、便于互动且连接情感。”东莞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畦介绍,从2013年搭建“东莞市馆校共建历史教育平台”至今,东莞市博物馆已和全市70所中学历史科组展开过合作。通过《课程》,同学们可以感受东莞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进程、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岭南文化,感受东莞地域从历史到人文的提炼、物质到精神的发展。期望历史教师可以携手推广《课程》,把它当成工具书,助力历史教育和地方历史教学。
东莞外国语学校历史老师张悦认为,《课程》实用性较强,里面不少课程可以在校本选修课中使用,“比如地名的由来、先辈的房屋、先辈的职业等内容可以和七年级的历史结合,讲到远古时期或者从古至今的历史知识时可以穿插东莞的历史。同时,《课程》的一些教学活动设计也很精妙。”
此外,谈起“馆校共建”的未来合作空间,柴松方还补充道,东莞从2004年起就提出要建设“博物馆之城”,全市拥有大量的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各个博物馆都承载着东莞各个横截面的历史文化知识,希望在《课程》的推广下,博物馆能够把场域延伸到学校,学校也把课堂拓展到校外,让“馆校共建”推动教学模式创新、育人模式创新、课程开发多元。
南方+记者 马新杰
东莞市博物馆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