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虽已到来
广州依然天气炎热
游泳成为了许多人消暑健身的首选
游泳虽爽,但潜在的皮肤问题可不容忽视!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您是否意识到公共泳池可能潜藏的皮肤健康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游泳与皮肤病的那些事儿,用科学的知识为您的畅游保驾护航。
本文作者:
钟洁敏 广州市皮肤病医院 皮肤内科主管护师
审核专家:
陈荃 广州市皮肤病医院 皮肤病防治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皮肤病为何偏爱游泳后出现?
(1)公共泳池的水质往往受到人体排泄物的污染,这包括汗液、皮肤碎屑、泪液以及尿液等。这些废物可能携带大量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对游泳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虽然泳池管理者通常会在水中添加漂白粉或其他消毒剂来杀灭有害微生物。然而这些消毒剂在消毒的同时也可能对游泳者的皮肤造成刺激。消毒剂的化学成分可能破坏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干扰其自然的生态平衡。
(3)泳池水通常呈偏碱性,长时间浸泡会导致皮肤的天然保护层——皮脂膜受损,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皮肤因而变得更为干燥、敏感,甚至可能引发皮炎,这无疑增加了皮肤感染的风险。
(4)夏季泳池人员密集,皮肤直接接触或穿公用拖鞋、使用公用浴巾和毛巾等,都会进一步增加了真菌性皮肤病的传播风险。
游泳后易“中招”的皮肤病
(1)真菌性感染:可以在泳池池水中直接传播,也可以通过未经消毒的拖鞋、毛巾等共用物品传播。
(2)足癣(脚气):由皮肤癣菌引起,常见于足部,特征为水疱、脱屑和瘙痒。
(3)体股癣:影响腹股沟、大腿内侧,可能扩展至腹部和臀部,表现为环状鳞屑斑。
(4)甲癣(灰指甲):真菌侵犯指甲,导致甲板浑浊、增厚、变色。
(5)病毒性感染:如跖疣和传染性软疣,这些病毒更倾向于在泳池之外的公共区域内潜伏,比如当光脚踏过跖疣患者曾行走的地面,且其脚部恰巧存在细微损伤时,便有可能存在间接感染的风险。
至于梅毒、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概率极低。因为这些病原体的存活条件苛刻,一旦脱离人体环境便迅速失活。除非游泳者的皮肤破损处直接且意外地接触到了携带患者新鲜分泌物的公共物品或环境,否则感染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6)细菌性感染: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表现为皮肤上的红肿、疼痛和脓疱。
(7)疥疮:由疥螨引起的皮肤感染,虽然不是由细菌引起,但常在公共场所如泳池传播,表现为严重瘙痒和皮疹。
(8)接触性皮炎:可能由泳池中的化学物质如氯引起,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和灼热感。
游泳注意这些防护措施
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游泳场所,注意查看卫生许可证和水质公示。
自备个人用品,如毛巾、拖鞋,避免使用公共物品。
避免直接接触躺椅等,避免光脚在泳池边行走,以防交叉感染。
游泳前后进行彻底的淋浴,以冲洗掉身上的氯和减少皮肤上残留的细菌。
使用硅胶泳帽和泳镜减少池水与头发和眼睛的接触。
游泳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皮肤屏障功能减弱。
游泳后的皮肤护理
游泳后立即使用温和的除氯洗浴产品彻底地全身清洗,特别要注意头、面部、四肢这种皮肤皱褶部位。
使用含有保湿和修复成分的身体乳修复和强化皮肤屏障。
使用针对受损发质的洗发水和护发素,以减少氯对头发的伤害。
特殊人群游泳要注意
如果身上有皮肤破损、患有传染性皮肤病或皮肤病,处于急性发作期和病情波动期的,不建议去游泳,以免传染与被传染,导致病情恶化。
女性在月经期间应避免游泳,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儿童和老年人由于皮肤屏障较弱,更应注意游泳前后的护理。
对于有特殊皮肤状况的人群,如过敏体质或有慢性皮肤病史的人,更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游泳环境和时间。
如果游泳后出现红疹、瘙痒
或其他皮肤异常
应及时就医
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来源:广州市皮肤病医院
通讯员:潘宁、何雅琳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