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从网红到长红,中山“香山新街市”如何进阶

南方+

想了解一座城市,可以看看它的农贸市场。

近日,中山火炬开发区“香山新街市”张家边市场正式开业迎客。上午10点,市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鲜肉区、蔬菜区、水果区等各式功能区划分清晰,三色地砖干净整洁、室内空间舒适清爽、空间布局错落有致……逛菜市场就像在逛商场。

今年以来,中山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贸市场提升行动的工作部署,将农贸市场提升工作纳入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推进,把“香山新街市”打造为城市新名片。烟火气十足的张家边市场实现“华丽转身”,便是中山实施农贸市场提升行动的生动缩影。

颜值人气双提升

“菜篮子”拎得更舒心

农贸市场改得怎么样,使用者最有发言权。

“9年了,张家边市场重新开业,宽敞明亮、规范整洁的蔬菜区、肉类区、海鲜区分门别类,挑选方便,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了!”家住火炬高新区张家边社区的吴阿姨开心地说。

张家边市场。

为庆祝重新开业,张家边市场开展为期3个月的开业促销活动,8月20日起,每天上午9点、下午5点将在市场正门广场派发代金券或礼品券。张家边市场档主吴先生表示:“我们档口的牛肉都来源于自家牛场,肉质新鲜、细腻。现在市场做活动的力度比较大,欢迎新老顾客来选购。”

小市场牵动大民生。张家边市场面积超2600平方米(含铺位),共有铺档位100个,涵盖肉类、冻品、水产、蔬菜、副食等种类,可满足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所需。

张家边市场还规划了约400平方米的水产区,从水产丰富的南朗、民众街道引入水产(海鲜)商家,让周边消费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品质上乘、价格实惠的水产品。

热闹的不仅仅是刚开张的张家边市场。当下正值“开渔季”,中山“香山新街市”的海鲜区,早已挤满了前来“抢鲜”的市民。

走进南朗市场,可以看到海鲜档几乎占据“半壁江山”。龙利鱼、狮头鱼、奄仔蟹、花螺……顺着摊位走,不同的海产分门别类码在一起,既有价格亲民的小海鲜,也有价格昂贵的“高端海货”,各员“大将”格外肥硕生猛。

在南朗市场锦洋海鲜档,老板姚俏钓展示了档口的“王牌”——奄仔蟹和重皮蟹,它们的单价在每斤160元左右。姚俏钓介绍,上午七八点左右第一批客人就来挑货了,中午12点渔船回来后,会有第二批客人抢鲜,下午4点以后也是采购高峰。

“我们主要做熟客生意,以前客人不愿逛市场,直接让我们送货出去。现在‘香山新街市’改造后,市场环境变好了,大家都愿意来逛,人流明显增多。”姚俏钓说。

南朗市场“特色海味干货街”。

除了海鲜区,南朗市场1700平方米的“特色海味干货街”也是宝藏打卡地。早晨八点半,阿芬海味汤料干货店门口已有不少熟客,蚬鱼干、泥孟鱼干、新鲜红须海虾米、赖尿虾干等都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干货,颇受市民和游客青睐。阿芬店主阿芬介绍,开渔季半个月左右,店里会上新一批海味干货,到时来买种类更多、价格更便宜。

“深中通道开通后,来中山旅游和品美食的人多了,南朗一带的海鲜餐厅周末经常座无虚席。尤其是到了开渔季,市场拿货量成倍增长。”南朗市场场长梁建强说。

服务体验求新求变

免费停车成菜市场标配

8月28日,经营牛肉火锅店的方女士前往张家边市场购买猪油,“以前每次来菜市场路都很堵,停车位也要找很久。改造后,张家边市场有80多个停车位,停放2小时免费,同时,规范停车解决了道路拥堵的痛点。”方女士为市场的改造点赞。

近日,中山72家“香山新街市”停车服务全面升级,所有配套停车场免费停车时长不低于1小时,既有效整治了一些停车乱象,也方便了群众买菜购物,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加舒心。

全方位的升级让“逛菜市场”成为一种接地气的享受,这背后有硬件的加持,也离不开市场的精细管理。以中山城区“香山新街市”——烟洲市场为例,该市场创新开展“3+2”联合治理,市场监管分局、综合执法分局、交警中队、社区、市场方各出1人联合开展专项检查,车辆停放是否规范、垃圾清理是否及时、公共设施有无破损……各类问题在检查人员的“火眼金睛”下无处遁形,得到及时整改。

当前,农贸市场正面临着电商平台、社区生鲜等新兴业态的冲击,市民的消费习惯和购物偏好发生变化,但传统农贸市场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丰富的商户资源和较为稳定的客源。

今年,东区街道库充市场率先尝试,整合全体商户资源,于6月上线了“一档口”对应“一线上商户”的线上运营平台——“柒菜库充市场”小程序。市民可以在线上市场直接找到熟悉的商户下单买菜,快速配送到家,实现“买菜更便捷、商品能溯源、消费更放心”。

“柒菜库充市场”小程序。

“三分靠改造、七分靠管理,农贸市场改造只是阶段性任务,而管理则是长期性任务。”中山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中山将进一步从整体布局、产业发展、软件配套、规范管理、购物体验、食品文化等方面综合着手,全力推动“香山新街市”往“智慧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发展,争取打造品牌化新型农贸市场。

多元业态涌现

探索“农贸市场+”新模式

如今的菜市场,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食材交易场所。中山推动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提升的也不仅仅是硬件和颜值。近年来,茶楼夜市、菜场烤肉、文化展馆、社区活动……一系列围绕菜市场展开的新业态、新活动争相涌现,让中山农贸市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探索“农贸市场+”新模式,中山打出了怎样的“组合拳”?

首先,差异化引入新业态,增强对老中青不同阶段年龄层次的黏性。今年5月,烟洲市场一家新茶楼开业,手工点心、烧鹅烧味等广东菜式一应俱全,该茶楼晚市还设有厨房炒菜、海鲜加工等服务,颇受市民欢迎;三溪市场尝试菜场烤肉店、菜场粥铺等新消费场景,鼓励食客们到菜市场自行挑选食材、现场烹饪,“搭伙吃饭”“买菜吃酒”,聚集起一批热爱美食和生活的年轻人。

三溪市场烤肉店。

其次,牢牢锚定居民生活日常,进行社区化改造,将功能布局与周边居民的需求相贴合。在首批改造的“香山新街市”——环城市场,阅读室、文创区、母婴室等多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服务体验。今年“南国书香节”期间,竹苑市场发挥邻里中心角色,参与社区“以书换蔬”活动,居民可用家里闲置的书籍现场换取新鲜的蔬菜,既丰富了社区书房的藏书量,又增强了居民们循环再利用的绿色环保理念。

竹苑“以书换蔬”活动。

再次,是致力于打造体现香山文化的菜市场IP。对中山而言,石岐乳鸽这样的地方性食材,在和人们的日常勾连中,成为不可割舍的情感记忆。石岐南下新市场在改造过程中新增“香山之品”展示区,以墙画、展示架等方式推广石岐乳鸽、东升脆肉鲩、神湾菠萝、小榄食用菊等特色产品,彰显一座城市独有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

探寻中山农贸市场转型之路可以发现:紧贴着群众需求,升级迭代功能场景,是“香山新街市”从“网红”到“长红”的核心秘诀。“接下来,中山将进一步推动‘香山新街市’从传统需求型市场向品质活力型转型升级,年底完成94家农贸市场的有机更新,惠及更多老百姓。”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漫步“香山新街市”,不断发生的新烟火故事,将为中山人美好生活方式打开新的可能。


【编者按】

最是人间烟火留温情。作为城市的“里子”,农贸市场不仅仅是“菜篮子”民生保障、居民生活消费重要场所,更浓缩着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也承载着百姓幸福生活的美好印记。

近年来,中山高位部署打造“香山新街市”项目,预计到2024年建成94家“香山新街市”。站在深中融合发展的新起点上,“香山新街市”如何升级蝶变、“链”向湾区,成为中山最生动的“城市名片”?南方+推出“寻‘味’香山——从一批市场认识一座城市”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撰文:杨慧荣

编辑 卢子衡 钟政经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