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第一次看到VR技术用于康复,3D打印辅助治疗,真是长见识了!”8月27日,南医大深圳医院举行第二场市民开放日活动,宝安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市民代表走进骨科中心、康复医学科、中医科等,感受医院拯救生命中的“科技力量”。
“3D打印好玩”,专家攻克疑难“太酷啦”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骨科中心是深圳市重点学科,下设脊柱、关节和创伤三个专科,第一站,市民们就来到了数字外科3D打印重点实验室。
“当时,患者的神经纤维瘤从颈椎椎体之间的脊髓神经根里长出,位置很刁钻……”南医大深圳医院骨科中心李修往工程师手持3D打印模型,向市民讲解模型背后的救治历程。术前,桑宏勋教授团队采用数字骨科技术,将肿瘤和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以1∶1的比例进行3D打印,并通过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系统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预测,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最终,医生戴上MR眼镜,通过导航进行精准治疗,历时12小时,完整切除肿瘤。
实验室内的树脂3D打印机、低温生物打印机、人体扫描仪、VR/MR手术模拟系统等各类设备,也让参观的大小朋友大开眼界。
离开实验室后,市民参观团走进关节外科。科室主任吴尧平是业界唯一成系列开展全身各大关节不同组合的四关节同期置换的资深关节外科专家,他与市民分享了堪称“珠穆朗玛峰”级别的一次手术经历。“我第一次听说世界级罕见‘3-on折叠人’,吴主任说这可能是他这辈子做过最困难的髋关节手术,需要把脊柱打断两次重新接上后,再装上双髋关节。”市民马先生感叹。
当天,关节外科、创伤骨科的专家也向参观市民介绍治疗特色,并分享了多个经典案例。此前一名13岁的少年因突发心肌炎,右小腿血管栓塞,继而坏死,烂剩骨头,多家医院都建议“截肢”,创伤骨科团队反复论证才找到解决方案:从背部“取肉”,将背阔肌皮瓣移植到右小腿上,最终保住了少年的小腿。
形式多样体验活动收获好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高科技、高质量产品用于临床,协助推动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如机器人、VR技术等。”康复医学科主任李海边带领市民参观物理治疗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语言与吞咽治疗室和针灸推拿治疗室等,边介绍混合现实康复联合实验室和神经康复实验室中现代康复手段的临床应用。
“没想到VR游戏还能用于康复,我刚戴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一边打游戏,一边康复,这样就提升病人治疗积极性。”市民黄女士说。据李海介绍,康复医学科2019年引入虚拟现实康复,游戏全都是“独家”,可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设置游戏的难易程度,量身定制康复方案。
南医大深圳医院首场开放日带领市民走进中医科,让中医药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大受市民欢迎。第二场活动当天,中医科除了为市民奉上养生茶饮外,还带市民学习了八段锦。多年来,中医科始终致力于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服务,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走进基层、惠及群众。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多举办拉近医患关系的交流活动
当天,宝安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市民代表还一同参与了开放日“院长面对面”交流环节。“开放日活动让市民接触了医院里的高科技,了解高科技如何治病救人,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宝安区政协委员姚滟妮讲到。宝安区人大代表罗融刚亦谈到,“开放日活动不但可以让市民近距离了解各科专家的职业素养,还可以通过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扫除自身医疗卫生知识的‘误区’。我们身边的医院应该多举办类似这样的多元化活动,拉近医患关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市民代表曹先生也表示,身边不少朋友有痛风疾病,但往往都是十分严重才去治疗,归根结底还是对疾病不了解,“如果医院能多举办进社区的活动,相信会有更多市民受益。”
“医院自启动首场市民开放日活动以来,便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南医大深圳医院党委副书记程群告诉记者,接下来医院将继续关注大众关心的话题,计划在9月世界急救日前夕联合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胃肠外科等开展第三场开放日活动,诚邀市民报名参与。
南方+记者 崔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