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潮南区司马浦镇仙港村,在“工改工”项目——汕头市宏隆实业有限公司新落成的厂房里,工人正在熟练地操作植毛机器,牙刷半成品在流水线上传递。经过检测、包装等一系列程序后,这些牙刷被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
汕头市宏隆实业有限公司新厂房的顺利投产,是潮南区推进实施“工改工”改造的典型案例。项目位于潮南区司马浦镇仙港村仙星经联社林八渡洋,宗地面积6.13亩,是汕头市首批实施“工改工”改造的项目之一,也是潮南区第一个启动的“工改工”项目。
没有高品质的产业空间就没有高质量的产业项目,也无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启动以来,司马浦镇积极探索项目全周期跟踪问效路径,全方位护航项目的成功落地。
昔日低矮的老旧厂房不见了,一栋栋高标准厂房拔地而起。这样的蝶变,是敢于啃硬骨头的表现,也是这场“空间革命”的生动体现——不仅有力支撑了产业焕新,更成功在低效用地再开发上蹚出了新路,为全区乃至全市做出有益探索。
盘活低效用地
激发产业新动能
近年来,随着汕头城镇化不断推进,一些低门槛、低成本的工业用地已由“产业温床”沦为“低效用地”,“工改工”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利益平衡困难、空间腾挪复杂等原因,加之相比于顺德等地,汕头缺乏承接深圳、广州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外溢的条件,市场自主性不足,实施“工改工”有诸多困难摆在眼前。
汕头根据自身发展模式和转型诉求,在“工改工”的规划统筹、治理协同、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探索。2018年,汕头出台促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实施意见,提出“优规划、盘存量、拓增量、提效率、广招商”的办理思路,明确“出台一批创新举措、建立一批长效机制、落地一批优质项目”的办理目标。
“工改工”赋能,一栋栋高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图为汕头市宏隆实业有限公司新厂房。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进一步推动“工改工”往纵深开展,2022年1月,汕头颁布《关于推进“工改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随后,各区县积极开展政策宣传,盘点辖区国有低效工业用地,聚焦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积极推动“工改工”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初步成效。
事实上,对潮南区来说,不仅存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匮乏”的现实问题,在多年的发展中还产生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率很低,产业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严重制约了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潮南区抢抓汕头市委、市政府实施“工改工”的有利契机,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就盘活存量、低效闲置土地和老工业厂房等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抓创新求突破,集中力量推进两英龙岭、司马浦仙港等老旧厂房升级改造,着力腾挪发展新空间,破解闲散土地多、企业用地难、工业发展慢等老大难问题。
司马浦仙港老旧厂房升级改造,指的就是宏隆实业“工改工”项目,这是潮南区盘活存量、低效闲置土地和老工业厂房,大力推进“工改工”采取的创新举措,以首期先行先试带动后期厚积薄发优势,真正激荡全区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做优服务保障
助推项目落地见效
司马浦是潮南最早发展起来的镇街之一,以口腔用品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发展形势,“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中央到全国各地密集台专项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关键是要强化产业支撑,以产业突破引领经济跃升。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推进产业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司马浦镇党委书记林凯旋说。然而,司马浦产业空间少、开发强度大、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愈发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事实上,司马浦的产业空间正在发生喜人变化。依托政策红利,司马浦加快推进“工改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牵线各方资源解决企业控规、消防改造、产权归属等遗留难题,通过支持宗地整合开发、允许厂房分割转让、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支持完善用地手续等具体举措,强有力推动“工改工”实施。
时间拨至2022年2月7日,潮南区在宏隆实业现场举行“工改工”项目清拆启动仪式,全面吹响“工改工”冲锋号角。2022年5月底,项目提交改造方案审查;2022年11月、12月,改造方案相继获得汕头市政府、广东省政府批复;2023年1月,项目申请办理用地的协议出让手续;2023年4月21日,办理国有土地首次登记,颁发不动产权证书……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项目不断稳步推进。
“在工作中,我们着力在落实上级政策、协调对接部门、做好企业服务、规范手续流程等各方面出真招、见实效,不断改进优化,解决难点堵点问题,为项目的成功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司马浦镇党委委员郑彦柱说。
郑彦柱介绍,今年3月底,该项目通过验收后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达5000万元,年税收200万元。项目改造后总建筑面积从6200平方米增加至17256.29平方米,用地容积率由原本的1.5提升到4.22。通过各项手续申报工作,他对“工改工”政策和申报程序的了解程度更加深入、透彻,从中获得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解锁产业空间
企业积蓄发展势能
位于司马浦镇仙港村仙港东路8号的老厂房,从“颜值”到“内涵”焕然一新,活力满满。
看到新落成的厂房,宏隆实业总经理林耿明喜上眉梢。“老旧厂房不改造是没有出路的,正是因为‘工改工’,我们不用易地搬迁就能在‘家门口’升级,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宏隆实业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专业口腔用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宏隆实业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推动自动化生产成了企业“标配”。
记者在三楼生产车间看到,十几台注塑机一字排开,上方自动注料,热熔后的塑料颗粒被按压成一根根刷柄;机械臂有序旋转,精准抓起刷柄半成品塞进注胶模具,再拿出时,就变成了一个个别致的造型。
过去,两三个人管一台注塑机;如今,一名工人可同时看管两三台注塑机。林耿明介绍,通过参数化编程技术的深化应用,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扛起了牙刷生产线的大梁。
“创新”是林耿明在接受采访中提及较多的词汇。作为一家研发型的企业,宏隆实业在他的掌舵下,前后曾获得近百项国家创新技术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推进工业技改,离不开新的物理空间支撑。有了新厂房,我们研发不孤单,可以在更大空间里施展拳脚”。
奋楫争先,时不我待。镇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深入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是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力“工改工”,以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效能和效益,无疑是一个镇街乃至区县推动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文/图: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