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丨这五大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说“阳江有种”?

南方+

“这片7亩水稻田,亩产达到了604.8公斤。”

近日,位于阳春市陂面镇石尾村的全国(阳春市)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通过测产验收,目标亩产为450公斤以上,实际亩产为604.8公斤,比创建目标亩产提高了154.8公斤。

海洋牧场的深海网箱让阳江渔民收获满满。阳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20多公里以外的阳江市阳东区大镬岛附近同样热闹非凡,随着渔船起网作业,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金鲳鱼从深海网箱中被打捞上来,经过冷链运输后,当天就被送上了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地处南海之滨的阳江,又称“鼍城”。“鼍”字看上去很复杂,但拆分后就是“两口田一口电”。在阳江人眼中,其中的两口田,一口田在陆上,另一口田则在海上。

向陆上要粮食产量,向海上要优质蛋白,无论是绿色高产的水稻,还是鲜活乱跳的金鲳鱼,阳江优质农产品的背后关键在“良种”。

作为农业“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保护利用、创新求变、聚集人才、攻关“卡点”……漠阳大地上,种业发展如种子破土,充满活力、势不可挡。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阳江市委、市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提出要进一步树立“资源变现”理念,通过扎实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加大良种的选育与推广力度,着力挖掘开发“土特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要效益,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奋力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

阳江有“种” 丰收更有底气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芯片”中的“硅片”。

谁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谁就占据育种乃至整个种业发展的先机。农业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是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地处北纬21°的阳江山海兼优,物产丰富,是广东省粮食、蔬菜、水果、花卉、南药、水产、畜牧的重要产区。这里地势独特,产业多元,植被丰裕,森林覆盖率高达57.62%,是我国珍稀的物种基因库。

程村蚝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海中牛奶”。

阳江拥有“中国双肩玉荷包荔枝之乡”“中国春砂仁之乡”“中国黄鬃鹅之乡”“中国蚝都”等国字号品牌;牛大力、春砂仁、程村蚝等多个农产品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天赋风土的背后则是经过一代代阳江先民的农事积累,才逐步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种质资源。

在农作物方面,阳江拥有双肩玉荷包荔枝、春砂仁、马水桔、大八果用益智、海陵珍珠马蹄、八甲唛菜、春湾唛菜、崆峒沙皮丝瓜等品种。

国家一级濒危树种阳春猪血木经过二十多年接续保护,已“开枝散叶”实现人工繁育。

目前,阳江已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任务,向省农科院提交的164份种质源中有115份被收集入国家库圃,同时,全市累计完成系统调查与抢救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80份。其中,国家一级濒危树种阳春猪血木经过二十多年接续保护,已“开枝散叶”实现人工繁育。

截至现在,全市建有柑橘无病毒苗圃场1个、春砂仁优良种质资源圃1个、荔枝种质资源圃2个、火龙果种质资源圃1个和蔬菜、南药等工厂化育苗基地一批,有效增加了阳江种质资源储备和种子种苗供给。

在禽畜养殖方面,阳江有阳江黄鬃鹅和阳春白鹅等2个畜禽种质资源。尤其是阳春白鹅为广东省唯一的白鹅品种,也是国内白羽鹅中体型最大的品种之一,以肌肉丰满、肉味鲜甜而广泛受到消费者欢迎。

以阳西县为缩影,近年来,阳江海水种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海水种苗孵化生产企业1000多家,海水鱼苗产量超过广东省三分之一。任浩沿 摄

在水产养殖方面,阳江海水种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海水种苗孵化生产企业1000多家,年产蚝苗45亿粒、虾苗50亿尾、海水鱼苗28亿尾,海水鱼苗产量超过广东省三分之一。

淡水鱼苗同样不甘落后,阳江现有鱼苗孵化场(点)600多个,其中鳜鱼苗年产量20多亿尾,是广东省优质鳜鱼苗主要生产基地,占全省乃至全国总量的70%以上。

仓廪实,则天下安。播下好种子,丰收有底气。

正是有优质种业的加持,2023年,阳江克服超强降雨、多个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总产创近11年新高,实现粮食总产、单产“双增”;全市现存栏阳春白鹅种鹅约20万只,年产肉鹅120多万只,年产值约2.4亿元;全市重力式深水网箱达到866口,年产量超10万吨、产值超30亿元,深水网箱个数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有现代农业园区50个,培育了1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省级名牌农产品……

创新引擎  一条虫的振“芯”之路

今年4月,广东稻花禾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在江城区城西街道阮西村正式揭牌,开启了“水稻+禾虫”绿色高质高效综合种养的新篇章。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具有“水中虫草”之称,常见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咸淡水交汇的沿海或河口地带,因在早晚两造水稻孕穗扬花时成熟,故名禾虫。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具有“水中虫草”之称。

张开网兜,在昏黄的灯光中捕捉随潮水漂浮的禾虫,是不少阳江人的童年回忆。能不能脱离自然环境,人工圈养禾虫?

在陈兴汉博士带领下,攻克禾虫规模化繁殖关键技术难题,存活率较自然繁殖提高了三百倍。

阳江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陈兴汉博士带领下,通过改良禾虫人工催产、授精和孵化方法,实施精准淡化程序,研发出禾虫的开口饵料和中间培育阶段的饲料,首创工厂化人工育苗关键技术工艺,攻克禾虫规模化繁殖关键技术难题,让禾虫变得适宜在纯淡水生长,且存活率较自然繁殖提高了三百倍。

“水稻+禾虫”高质高效综合种养技术已连续三年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在省内外多地都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和辐射,实现内陆山区稻田养殖禾虫的重大模式创新,同时推动了撂荒地全面复耕复种,促进水稻种植增效和生态环境修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同样解决良种“卡脖子”问题的还有阳东牛大力。2016年粤森优质牛大力种源随“天宫二号”遨游太空,实现了牛大力首次航天育种,创造阳江牛大力航天育种记录。

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阳江培育出“粤森一号”“正优3号”等优良种苗,将牛大力产量提高30%以上。近年来,在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辐射带动下,阳东区种植牛大力面积达3万亩,亩产值8万元左右,年产优质牛大力组培种苗350万株。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育种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破难题、育好种,推动阳江种业振兴创造了无限可能。

在阳春,通过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技术合作,针对春砂仁开花生理特性的缺陷,研制出春砂仁“促成花素”“促结实素”和“保果素”,缓解春砂仁成花难、成果难和坐果率低的难题。

在阳西,通过广东海珠子蚝业有限公司的技术指导,带动三倍体牡蛎占全县牡蛎养殖面积55%以上。

聚焦科技赋能,激发“绿色”创新活力。依托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种业企业资源,阳江突出先进育种技术研究应用,实施一批技术创新攻关项目,加大力度开展丝苗米、荔枝、南药等新品种研发,培育出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专用特用的突破性新品种。

科技拓宽了阳江向两口“田”要食物和蛋白质的广阔天地。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加速培育现代农业“新质”动能,阳江还有无限可能亟待探索。

土洋结合  外引内育搭建人才梯队

无数发展事实表明,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种业长远健康发展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阳江认为,好种子是培育出来的,“人才苗”一样需要培育。

在本地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科研人员有限的情况下,阳江创新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培养种业人才,土洋结合,既内部培养土生土长的育种精英,又积极搭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平台,培育出一批与种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引领种业产业变革。

2018年,阳江市农科所成立全国首个水稻试验站——国际水稻合作研究阳江试验站,六年来累计为国内外科研院所完成鉴定稻瘟病抗性5万多份,让阳江在稻瘟病抗性鉴定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谈及这些年的发展变化,阳江市农科所所长黄显良感慨:“现在科研力量整体都有很大的提升,我们原来是有研究员2名,副高有9名,2020年新进来了4名研究生,现在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效,他们功不可没。”

“鱼博士”范斌与企业双向奔赴的故事,受到中央级媒体的报道。

“鱼博士”范斌与企业双向奔赴的故事,受到中央级媒体的报道。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鱼博士”范斌与企业双向奔赴的故事。2012年博士毕业后,范斌没有选择到科研院所就业,而是来到了水产养殖企业,在基层做个“渔农”。

范斌选择的企业就是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该公司在阳东区大镬岛附近海域建立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拥有200个深海养殖网箱,是目前中国南海离岸最远的深海网箱基地,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离岸型养殖基地。

阳东区大镬岛附近海域建立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是目前中国南海离岸最远的深海网箱基地,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离岸型养殖基地。

阳东区大镬岛附近海域建立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是目前中国南海离岸最远的深海网箱基地,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离岸型养殖基地。

2014年,海纳公司的深海养殖平台遭遇台风,导致部分网箱损坏。范斌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对网箱进行了一番大改造,可靠性终于能够满足开放性的海况需求。

2016年起,范斌尝试通过开展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分析,总结决定性别的分子机制。积累了无数实验数据之后,终于开发出了快速鉴别金鲳鱼性别的手段,为良种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12年来,范斌主持完成或重点参与的研究课题不胜枚举,他让深海网箱打出“时间差”,“鱼博士”助力阳江水产养殖迈向了“深蓝”。

与黄显良、范斌等高级知识分子相比,陈朝则是伴随产业发展摸爬滚打一同成长起来的“土专家”。

作为阳江市海水种业创新发展协会会长,陈朝从事海水种苗行业已近30年。

他与海水种苗行业已经打了近30年的交道,是阳西县数以万计的海水种苗养殖户中涌现的佼佼者。他所创办的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已探索出海水鱼苗繁育的“工厂化”生产模式,打造从种鱼亲本养殖到鱼苗销售的一条完整生产链。

走进金源公司的鱼苗繁育场,一个个温室孵化繁育池整齐排列。“目前我们培育出了金目鲈、黑鲷、石斑、青斑、龙趸、紫红笛鲷、美国红鱼、尖吻鲈、珍珠斑等30个海水优质亲鱼品种。”陈朝介绍,2022年,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共同开发的“一种海水鱼类亲鱼的全季候培育方法”获国家专利。

以阳西县为缩影,近年来,阳江海水种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海水种苗孵化生产企业1000多家,年产蚝苗45亿粒、虾苗50亿尾、海水鱼苗28亿尾,海水鱼苗产量超过广东省三分之一。

联农带农 一业振兴一“种”富民

乡村欲振兴,产业必发展。种业强,企业必须强。

阳江坚持以工业思维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企业发展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探索“生产在企业、加工在村庄、受益在农户”等产村融合、产村共建模式,建设联农带农富农样板区。

江城白沙街道积极开展阳江黄鬃鹅和狮头鹅养殖、杂交繁育试验,形成黄鬃鹅养殖、加工、餐饮、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白金玉 摄

江城白沙街道积极开展阳江黄鬃鹅和狮头鹅养殖、杂交繁育试验,形成黄鬃鹅养殖、加工、餐饮、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白金玉 摄

在江城,黄鬃鹅振翅 “链”动产业振兴。江城白沙街道以鹅养殖作为“双十工程”建设项目,引导支持阳江市白沙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阳江黄鬃鹅和狮头鹅养殖、杂交繁育试验,采取“合作社+农户+订单+基地”的创新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00户农户养殖杂交良种鹅,初步走出了一条自繁自育的路子,形成黄鬃鹅养殖、加工、餐饮、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打造出岗华村和华陈村两个省级专业村。

在阳东,特色种植铺就致富路。苗木种植大镇合山,大力推动花卉苗木产业朝着规模化经营方向不断迈进,鼓励当地企业和农户投身花卉苗木产业,组织发动花卉苗木基地与1600多户农民签订花卉苗木供销合同,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机械化作业率,实现联农带农益农。2023年,全镇盆景面积达1200 多亩,年产值约8500万元。

阳春立足本土资源及种苗优势,集中力量补齐渔业产业链条,实现鳜鱼苗工厂化繁育延链补链,打响阳春鳜鱼苗品牌。

在阳春,小鳜鱼“入水”游出新路子。阳春把握“水”优势和“渔”资源,借乡村振兴之势,立足本土资源及种苗优势,集中力量补齐渔业产业链条,实现鳜鱼苗工厂化繁育延链补链,打响阳春鳜鱼苗品牌。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已发展100多家鳜鱼苗种培育合作社,500多户养殖户与养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带动育苗水面超过1000亩。

目前,全市拥有海水种苗孵化生产企业1000多家,年产蚝苗45亿粒、虾苗50亿尾、海水鱼苗28亿尾,海水鱼苗产量超过广东省三分之一。

在阳西,科技创智耕出“致富海”。阳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建立“亲鱼一鱼卵一鱼苗一成品鱼”的循环生产链,搞活产品流通,形成捕养加渔工贸、产供销、渔科教一体化的渔业产业化格局。光沙扒镇海水鱼苗产业总面积就超3万亩年生产量超20亿尾,产值超5亿元从业人员近6000人,是全省最大的海水鱼苗生产基地。

一业振兴,一“种”富民,阳江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将千千万万个合作农户纳入公司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之中,带领合作农户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助力“百千万工程”,带活了一方山水,带富了一方百姓。

种下希望 打造“阳江样板”

种下一颗种子,收获一个希望。

有自然禀赋,有政策支持,有科研推动,有人才聚集,阳江种业正迎来新的春天。漠阳大地也通过发展“双十工程”,把不少农产品做成大产业,将“土特产”培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

目前,阳江正加快种业集聚发展。截至今年7月,阳江共建立了2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了坚果、南药、水产、蚕桑、茶叶、岭南特色水果、花卉、丝苗米、优质蔬菜、生猪、家禽等为特色主导产业。

阳春市坚果加工生产线正在忙碌工作。

“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阳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举例说,阳春澳洲坚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涵盖良种选育、标准化种植、加工流通、品牌营销、农旅融合的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格局,成功打造产值达6.83亿的全产业链,澳洲坚果成了名副其实的“金果子”。

通过成立预制菜产业协会,阳江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形成从陆地、海洋到餐桌的“海水种苗、海洋牧场、预制菜、绿色食品”全产业链。

除此之外,阳江还加强岸海联动,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通过成立预制菜产业协会,发挥顺欣、美味源等“链主”企业作用,发展程村蚝、金枪鱼等水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从陆地、海洋到餐桌的“海水种苗、海洋牧场、预制菜、绿色食品”全产业链。

同时,阳江积极鼓励大型种养殖、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行业;鼓励小微种业企业抱团取暖,探索股份制合作或兼并重组,有效整合种业资源,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多措并举下,从种子到成品,从田间到餐桌,阳江正抢抓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打造种业强市,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给提供更加强劲的种业支撑。

八月的漠阳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江城的一只白鹅,蕴含着阳江发展“土特产”的潜力;阳东的一盆苗木,构思出阳江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宏大愿景;阳春的一粒坚果,彰显了阳江转型农业强市的决心;阳西的一条鱼苗,显现出阳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动能……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阳江将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以营商环境年建设为抓手,加强全方位服务、全链条支持、全要素保障,高标准推进种业建设,围绕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努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中打造“阳江样板”,推动阳江综合实力加快实现新跃升。

统筹:杨世华 黄韬炜

撰文:赵强 姚寿高 李孔青

图片:由阳江市委宣传部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