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称,将按照《市内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市内免税店管理工作,促进市内免税店健康有序发展。通知及办法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根据《办法》,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将各设立1家市内免税店。广东省的免税行业有怎样的历史基础?市内免税店与其他免税店有何区别?未来运营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南方+专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研究所研究员揭昊,对市内免税商店的特点与前景进行解读。
资料图片。
南方+:结合我国市内免税店发展历程,此次推出《办法》有怎样的考量?
揭昊:过去,市内免税店可以细分为针对本国公民的外汇商品免税店(即回国补购型市内免税店)与针对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的离境市内免税店。随着此次《办法》的出台,通过原有免税店功能扩充、业务转型和新设市内免税店,上述两类市内免税店归并为新型市内免税店。
上世纪80年代,为满足公派出国和对外劳务派遣人员的外汇购物需求,我国出现了外汇商品免税店的雏形。1990年,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免集团”)在北京开立了国内首家离境市内免税店。1999年,国务院又批准中免集团在上海、大连、青岛、厦门4个城市开设市内免税店。历史上,广州、深圳、珠海都曾开设市内免税店,主要是针对国内消费者、提供外汇商品的回国补购型市内免税店。
然而,受市内免税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相关免税品经营企业转型缓慢的影响,外汇商品免税店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走向沉寂,离境市内免税店也因经营不善陆续关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关政府部门对发展市内免税店持谨慎态度,对市内免税店的数量进行严格限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深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越来越重视发挥免税店特别是市内免税店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政策导向是鼓励免税业发展,通过免税业态发展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
《办法》的设计有多重考量。首先,它要避免国内税收的流失,购买的商品须在国外消费或使用的。其次,它避免了对国内有税市场的冲击。同时,通过市内免税店的设立,试图将一部分原本可能流向境外的消费提前在国内变现,既不冲击国内税收,又能扩大国内消费。
资料图片。
南方+:市内免税商店与口岸免税店、离岛免税店相比,有何功能区分?发展市内免税店意义何在?
揭昊:我国免税店主要包括口岸免税店(含出境、入境)、市内免税店、离岛免税店、运输工具免税店、供船免税店和外交人员免税店等类型。
与其他类型免税店比较,市内免税店可营业面积更大、周边交通更为便利,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在我国,建设市内免税店不仅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更有利于扩大优质消费品和中高端产品供给,是拉动境内消费、引导境外消费回流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品牌走出国门、打通经济外循环的重要手段。发展市内免税店还可以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破解有效需求不足难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次政策发布是一个大的突破,但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在品类上创新,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并考虑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些都是后续经营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南方+:《办法》还特别提到,支持国货“潮品”在市内免税店售卖。这对国潮品牌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帮助?
揭昊: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有机会与我们的国潮品牌结合,提升中国制造和广东制造的曝光度。
2000年起,相关政策就开始在提倡国产品进入免税店,但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障碍。与进口产品直接免税不同,国产产品进入免税店的流程更加复杂。当前国内电商竞争非常激烈,国潮产品要想在免税渠道卖得好,还需要在价格、产品特色、竞争力等方面下功夫。
资料图片。
南方+:您对市内免税店的运营有什么建议?
揭昊:首先,选点要便利,既然是以国内消费者为主,便要确保目标消费者能够轻松到达。其次,经营品类要与口岸免税店形成差异化,提供独特的卖点。此外,提升购物体验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高标准的建设和优质的场景消费服务来吸引消费者。最后,引进有竞争力的免税经营主体,利用本土企业的优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海南的离岛免税在监管和经营上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市内免税店提供宝贵的借鉴。特别是三亚免税店从市内免税店转型为离岛免税店的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免税店转型的可行性和潜力。未来,我们可以结合这些经验,进一步推动市内免税店的发展。
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免税市场将呈现口岸免税、离岛免税和市内免税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业态结构将更加合理,有助于优化消费结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同时,随着免税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南方+记者 唐子湉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