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被纳入“食药物质”目录,意味着什么?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8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化橘红、地黄、麦冬、天冬4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这意味着,产自广东化州的化橘红“药食同源”得到官方认定,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光时刻。

化橘红,岭南八大道地药材之首,素有“南方人参”之誉,“一片值一金”之说。早在明清时期,因其利气化痰的突出功效,就被列为宫廷贡品。化橘红在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方法为泡茶、煲汤、炖肉、入菜,还可以传统方式制作饮料、糖果、蜜饯果脯和糕点等。然而,由于此前未被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其产品推广销售受限——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食药物质。

资料图:化橘红

资料图:化橘红

正如有网友调侃:“终于名正言顺地进入保温杯了。”化橘红踏上药食同源的新赛道,切中多方期待,也面临多重利好。从消费理念看,历经千年传承,药食同源已成为国人“刻在骨子里的DNA”,如气候湿热的广东自古就盛行煲汤文化,其中总少不了几味中药材。从市场环境来看,近年来,从中药茶饮到中药膳食餐厅,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求“中药+”养生,化橘红也有望从中分得一杯羹。据某平台发布的《2022年药食同源传统滋补行业社媒营销报告》,2022年多家主流电商平台传统滋补细分品类商品交易总额中,药食同源食品类目销售额近26.42亿元,同比增长305%。

饮食与中医药文化的双向奔赴,也正逢政策东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此前就表示,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落实,中医药保健品作为“治未病”的品类,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全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以“橘”为媒延伸产业链,为广东地理标志产品注入新的附加值,衔接小农户和大市场,可以促进三产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前不久,通过转化科研成果、发展精深加工,加之积极借力社交媒体,同为药食同源的郁南无核黄皮身价大涨,便是一个生动例证。

同源亦是两利,更须激发合力。从保证质量稳定,到完善标准体系;从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联动、推进种植加工一体化,到讲好药食同源文化故事、助力产品扬帆出海……进入目录只是一个新起点,期待化橘红产业不断探求创新升级的“良方”,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打造南药“食”力出圈的典型样本。

编辑 朱琦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