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快无臭气!吴川地埋式垃圾收集示范点变身乡村景点

南方+

走进黄坡镇郑屋村,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勾勒出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再往里走,小公园旁一处五颜六色的景观引人注目。绿、橙、蓝配色的“小帽子”搭上同色系的宣传招牌,引得不少路人驻足打卡。

这处小巧的景观,其实是村里新建的垃圾收集点。“地埋式垃圾收集点是一款全新理念的景观地埋式垃圾收集系统,与传统垃圾桶显眼而突兀的存在相比,地埋式垃圾收集系统具有美观、无异味、容量大、转运效率高等特点。”郑屋村地埋式垃圾收集示范点负责人胡彬表示。

胡彬带领博亚涛环保技术团队于7月22日入驻吴川市,对吴川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及考核任务进行调研,后开展全域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8月25日,黄坡镇郑屋村和坡尾村地埋式垃圾收集示范点建设完成。

目前,地埋式垃圾收集示范点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技术,完美融入吴川乡村的自然景观之中,化身为一道既实用又美观的风景线,悄然改变着村庄面貌与居民生活品质,成为吴川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亮点之一。

改善环境

全密封没有异味

走访调研时,博亚涛环保技术团队发现,一些村里原有的开放式垃圾收集点较乱。各类垃圾混杂在一起,时不时散发出阵阵臭味,引得苍蝇蚊虫四处飞舞,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容易滋生病菌。在长时间的堆积过程中,垃圾内部的水分和液体废物逐渐渗透出来,形成了难以控制的渗漏现象。这些渗漏物中,可能含有有害的化学物质等,侵蚀地面,改变土壤性质。

团队认为,配合吴川市“美丽乡村”建设及产业带规划,吴川乡村目前最适合采用地埋式垃圾桶直收直运模式。8月初,团队制定了吴川市全域环境卫生治理项目建议书,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方面,采用户收村运县处理地埋式垃圾直收直运模式。调研后,郑屋村和坡尾村被选为首批地埋式垃圾收集示范点。8月9日,第一期垃圾治理调研团队、施工团队全部到位,开始展开工作。

示范点引进欧洲成熟技术设计而成的地埋式垃圾桶作为垃圾收集容器。该设备具有全密闭、容量大、占地小、便于智能化管理等特点,既能满足居民自行投掷垃圾,又方便环卫工将环卫三轮车运载的垃圾直接投入,能延缓垃圾发酵速度。

地埋桶采用深埋密闭收集,全密封没有臭气。地埋桶深埋地下,垃圾存放温度适宜不易变腐,垃圾不落地,让垃圾收集点不再扰民。内外双层的桶体密闭结构,杜绝了垃圾渗沥液对土壤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尤其适合水源地使用。垃圾点整体环境提升后,老鼠或其他动物不会将垃圾丢撒到地埋桶周围的地方以影响环境和散播疾病,在农村乡镇等地区尤为重要。

地埋式垃圾桶建好后与吊装式垃圾车组成直收直运系统,形成“电动三轮车收集、地埋式垃圾桶收吊装、转运垃圾输到吴川市环保热力发电厂”的乡村垃圾收运新模式,解决农村垃圾露天堆放、收集率低、无法及时转运等痛点。胡彬认为:“垃圾不再开放式放置,可减少臭气的散发,改善沿街环境及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从根本上解决垃圾裸露、跑冒滴漏、收运效率低等问题。”

美观节能

运营成本可节省20%—30%

地埋式垃圾收集点经济实用,不仅收运垃圾,而且可以被打造成观赏点,美化村容村貌。“收集中心位置设置美化背景墙,起到宣传、美化与周围景物相协调的作用。而郑屋村原有的开放式垃圾收集点将被清理干净,升级成郑屋村文化展示点。”胡彬说。

在郑屋村,可以看到地埋式垃圾桶仅占地20平方米,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垃圾收集设施的20%,整个建设周期为两周左右。“这种新型垃圾收集点的选址更方便,大幅度缩短建设周期;且无需征地,无需建站,无需水电,土建简易。”胡彬介绍道。

同时,地埋桶容量大,单个桶可装载垃圾约1吨,相当于20—25个普通240升垃圾桶的容量,桶体耐酸、耐腐蚀、抗风雨,使用寿命达10年以上。

乡村垃圾集运方面,环卫工沿线入户收集居民垃圾桶内的垃圾并转运至附近的地埋式垃圾桶内储存。周边居民也可以将垃圾就近投掷到附近的地埋式垃圾桶中。垃圾收集好后,被运往吴川市环保热力发电厂处理。

据悉,此前的垃圾运往县里的垃圾处理厂,再由县里的垃圾处理厂运往吴川市环保热力发电厂。直收直运的模式让垃圾从收集点直接被送达最终处理点,减少了垃圾收运环节,降低运输成本,收运能力、运输效率提升。整个系统投资和运营成本可节省20%—30%。

直收直运模式之下,智慧环卫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打造,实时显示垃圾收运车的车辆状态(公里数和桶数)和位置信息以及每个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及垃圾容量信息。司机根据地埋桶的满溢情况合理安排收运路线。垃圾收集点设有监控摄像头,每天的垃圾收运数据都能统计和在线查询,监管部门和运营公司可以在线视频检查垃圾点的卫生情况,通过这套数据平台做到现场可监督、可管理、可复盘。

多管齐下

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两面”。在郑屋村,除了地埋式垃圾收集示范点,还同步新增了另一个小景点——污水处理站。底下是污水处理系统,地面上则设置成了一个小池塘,鱼儿在水中欢快嬉戏。

博亚涛环保技术团队设计经理况钧耀表示:“污水处理站设置了回用水池和灌溉动力系统,处理后的水可以回用,比如用于鱼塘养殖、农田灌溉等。同时,在污水处理站内调节池设置回用设施,对于有条件的农户可直接进行资源化利用。”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一环。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许多地方存在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处理不当的问题,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在建设郑屋村污水处理站时,博亚涛环保技术团队采用全国首创零电耗无害资源化五段式智能处理模式和零电耗两微智能模式。该技术方案因地制宜,对现有房前屋后的排水沟渠进行系统化的科学改造,沟管结合,分地区分地貌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缩短施工周期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成本。

由于郑屋村污水量大而集中,污水处理站采用固定床微生物生态处理工艺集中处理,占地面积40平方米。出水能稳定达到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运营费用方面,郑屋村污水处理站全自动运行,无需现场操作人员。每天运行仅需1度电,搭配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即可解决污水处理站用电问题,比传统模式综合运行成本降低90%。

下一步,为全面提升吴川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垃圾收集点与污水处理站的建设项目将在吴川典型镇村铺开,即将呈现一个更宜居、健康的乡村生活环境。

撰文:姚瑶

编辑 邓安祺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