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国酱料历史源远流长
酱料作为日常饮食调味的幕后英雄
家家户户都不能少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
酱料“老大哥”——致美斋
最为老广熟知
每当路过致美斋
人们总是“未至其门,先闻其香”
这种酱香味成为了街坊们的集体回忆
选料精纯,酿就百年美味
始于1608年的致美斋并不是广州第一家酱园,但它能很快站稳脚跟,并延续400多年,靠的就是一个“致”字——对品质的刻意追求。
“致美斋”的名字,就源自“用水致纯,选粮致精,工艺致正,酱品致香,待客致诚,味道致美”的古训。这24字真言,字字蕴含深意,每句话都蕴藏着一条工艺准则。
广州自古江河纵横,水网密布,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的便利,但致美斋却不采用江河水,而是自己掘井取水,以保证酱料水质的稳定。
在选料和制作上,致美斋也颇为讲究,比如酱油原料一律采用北方大豆;小磨麻油一定选用饱满纯正的芝麻;添丁甜醋一定选用立秋前的嫩姜作姜胆,嘉味油榄一定选用增城乌榄……
由于品质优良,致美斋很快就在酱园圈中崭露头角,到了清嘉庆年间,广州致美斋与北京六必居、上海冠生园、长沙九如居并称“中国四大名酱园”。
首制中国第一瓶白酱油
在致美斋数百年的酱料酿造生涯中,曾流传过无数传奇故事,最经典的当属国内首款“白酱油”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宴上,宴会需要用到白色的酱油做调料。因为时间紧急,无法外购,商业部便把这项光荣且艰巨的任务,秘密地交给在酱油制作领域一直领先的广州致美斋食品厂。
白酱油,就是经过“脱色”工艺的无色酱油,这是西餐中常用的一种调料,但在当时我国还没有一家企业生产。当时致美斋的老师傅对白酱油的制作并非没有一点把握,厂里生产的味精就用到“脱色”工艺,且技术较成熟。
最终,致美斋仅用了16个小时,成功生产出50公斤高质量的无色酱油,顺利完成上级组织的特殊任务,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瓶白酱油,而这也成为致美斋百年酱园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老店新开,酱味飘香
致美斋于1608年创建的店址,就位于广州城隍庙对面,即今文德路与中山四路交汇处。
“未至其门,先闻其香”,是人们对致美斋老铺的第一印象:过去,致美斋老铺门前总是摆放着一台大石磨,并雇专人推动石磨磨制麻酱。随着金黄色的麻油和咖啡色的麻酱缓缓流出,麻油香溢四邻,撩人心扉。香气中还夹杂着甜醋、酱油的滋味,成为老广们特殊的集体回忆。
2011年,这个4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店铺在原址上再次开门营业,再现了古酱园的风采,也将老字号的文化密码传承了下来。
走进文德路,致美斋老店十分显眼,门口朱砂红的大包柱镶上铜制的《古酱园工艺图》,描绘了调味品制作的传统流程,古色古香。
老店分上下两层,一层入口处,左右两边分别有书写在木片上的《致美斋记》和《致美斋味之道》。店内货架摆放着大坛子及各类调味品,琳琅满目,颇有怀旧气息。
二层则布置成一个酱文化博览厅,以图文和实物的形式,展示百年酱文化。
如今,这家老店的作用不仅仅是卖产品,更是成为了致美斋品牌推广和形象宣传的窗口,不少游客经过都会进去打卡。
致,极尽也;美,尽善也
致美斋工艺致正、待客致诚
刻苦专研、创新发展
激发了老字号品牌的潮流新力量
不仅为人民的生活增添滋味
也让代代传承的“广州味道”历久弥新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日报、致美斋
摄影:黄剑
编辑:何韵虹
校对:蒋锦彤
责编:刘思铭
编审:詹苹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