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逅鲜美!潮籍画家笔下的斑斓蟹宴

汕头政务发布
+订阅

秋风起,蟹脚痒。

这句俗语让人想起汕头市区西郊的牛田洋——那烟波广袤的海域,那数万亩的畦格塭池,那沉甸甸的红膏赤蟹。将到赤蟹成熟上市时!吃小贝壳长大的牛田洋蟹,带有红肉蓝蛤的清香,想想都忍不住流口水!

▲蟹酒图(国画) 1979年 陈大羽 作

▲荷包初上市(国画) 1992年 王兰若 作

“有口但可读《离骚》,有手但可持蟹螯。”佳肴至味,怎可辜负?诗酒相伴,快意当歌。历来文人墨客嗜蟹者甚多,啖蟹、饮酒、赋诗、作画,活色生香的诗画里,映照着秋收胜景、赏心乐事,也牵缠着无尽的乡愁情思。

潮阳人陈汉卿上海美专毕业后,1944年辗转京华拜师学艺,白石老人对这个青年才俊很是赏识,为其取名翱,字大羽,并预言“大羽弟应得大名”。果不其然,经多年工夫火候,“大羽弟” 终成画坛大写意名家,以自家面目自立于师门内外。陈大羽教授后来长年执教江南,阳澄湖的大闸蟹正是入画好题材,画蟹,他一改传统文人画的温文淡雅:朱磦浓烈,藤黄响亮,赭石褪去火气;甲壳铿锵,螯足霸悍,“横行将军”张力十足;浓墨重彩纵横大度,好一场斑斓的视觉盛宴!三只蟹二盏菊一樽酒,再寻常不过了,却能挥洒出大开大合的磅礴气势。豪放雄强真果敢!窃以为,画家的气质里烙印着潮人敢为人先的性格纹路!

  提到螃蟹,齐翁曾自述:“余寄萍堂后石侧有井,井上余地平铺秋苔,苍绿错杂,常有肥蟹横行其上。”原来,白石老人思念湖南老家余霞岭下的寄萍堂了。他自号“寄萍老人”,刻印“寄萍吟屋”,在很多画上题跋“作于寄萍堂”,寓居北平的他总是在画里诗里回味着故乡的虾蟹。

  寄萍老人念叨的,陈教授所画的,都是蟹,但其中“门派”有别,河里的湖里的海里的,据载我国螃蟹的种类多达800种。像牛田洋青蟹,生长于咸淡水交界,学名拟穴青蟹,以肉甜膏香驰名。同年代毕业于上海美专的王兰若先生,学成之后回归家乡栽桃育李滋兰树蕙,享寿105岁。在王家儿女的记忆里,父亲非常热爱生活,经常亲自上市场并下厨。家中买来螃蟹、龙虾,他是画了再煮,煮熟了又再画。“潮汕三阳鱼米乡,龙虾虎蟹四时尝。”以蛮有情趣的方式记录下所见所感,成为他对这片挚爱的土地的深情表达。

  在《父亲的速写本·王兰若》一书中,爱绿草堂主以变化有致的笔法、色彩,准确地再现了不同品种的蟹张牙舞爪的形象。像三目蛴、花蛴、青蛴,潮汕方言把海里的梭子蟹叫蛴,蛴的螯足有锯齿,第四对步足长得像桨,适于划水游泳……画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物象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吃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甄士隐宴请贾雨村用上了“蟹八件”,走的是精致路线。而咱潮汕人全靠牙口好,那么厚那么重的青蟹螯足,也只是在厨房里用菜刀稍稍拍扁,上了餐桌就大快朵颐了。更生猛的,还有“生腌膏蟹”,高度白酒清洗杀菌,腌制24小时,冷冻保存,据说能吃出海鲜冰激凌的感觉,圈内老饕戏称之为“毒药”,因为吃一次就会上瘾,一想到口水直流。

  画家林震此帧彩铅画,画的正是生腌膏蟹,但见膏满脂丰,蟹黄欲滴,凝胶的质感,诱人的金黄,令人食指欲动。与国画不同,彩铅画追求逼真的视觉效果,讲究慢工出细活,一张A4纸大的作品,每天挤时间画上两个钟,需要一周才能完成。

  对于林震来说,画画和美食既是工作,也是兴趣。烹调海鲜,色香味俱,手绘潮菜,刻画精到几欲乱真。厨艺经验与审美体验碰撞融合,作品自然别有韵味。一筒筒五颜六色的彩铅笔就在餐室里伺候着,接下来他打算画够100只螃蟹,拥剑横行的憨态可掬的,煎的煮的蒸的炒的……

秋风起兮,江山胜而稻粱熟。到汕头来,品牛田洋红膏赤蟹,赏画里斑斓蟹宴,恰逢佳时。

▲潮汕毒药(彩铅画) 2023年 林震 作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