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震荡,“买债”的银行理财“亏了”

289财经热点
+订阅

“当时就是冲着固定收益这几个字买的,现在不但没有收益,连本金都亏掉了将近7000元。”“打开银行理财产品一看,心都碎完了。”“你舍不得花的钱,理财产品会帮你亏掉的。”近日,受8月来债券市场调整,主投债券类资产的固收理财净值回撤明显,多位投资者表示其购买的理财产品“跌了”。

业内人士认为,债市回调增加了银行理财稳定收益的压力。但目前债券市场存在支撑、银行理财产品防御债券利率回调能力提升,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下行并出现破净潮的可能性较低。投资者关注收益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自身风险承受力,合理分散投资。

债市市场存在支撑

“破净潮”可能性低

近期,债券市场持续震荡,银行理财净值波动加剧,尤其以债券资产为配置主力的固收类理财回报率下调,不少投资者“浮亏”压力凸显。

根据普益标准发布的银行理财市场周报,8月12日至8月18日,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36%,环比下跌0.74个百分点;全市场存续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91%,环比下跌0.71个百分点。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商业银行是债券市场主要的投资者,存款利率下调、银行资金成本下降,一定程度上将提高银行债券投资的意愿,进而推动债券利率下行,这将对以债券为主要投资资产的固收类、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产生影响。

债券类资产是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标的。市场担忧债市波动将会引发产品净值下跌,净值下跌导致赎回,进一步出现下跌。其依据是因为2022年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了部分产品跌破1元初始净值。

但两次事件的背景并不一样。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债市回调增加了银行理财稳定收益的压力,不过不会出现2022年四季度的资金大量赎回情况。“目前经济持续恢复,人民银行持续关注债市和资管产品风险并多次提醒市场主体,即使有风险大概率也是平滑释放。”

自2022年后,理财市场降低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对抗债券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西部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四季度经历理财赎回潮之后,年底债券加同业存单占比降低至63.7%,而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提升至17.5%。此后趋势延续,截至2024年上半年债券加同业存单占比降至55.6%,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提升至25.3%。综合来看,银行理财产品防御债券利率回调能力提升。

“破净潮再现可能性低。”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内债券市场仍存在支撑,央行推出国债买卖等措施,主要是避免债市非理性引发潜在风险,推动债市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从目前国内基本面、物价、宏观政策及存款利率下降、全球市场波动等方面看,债市仍有支撑。”

理财规模仍平稳增加

投资要做好资产配置

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成为了投资者青睐的替代品和“搬家”的对象。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的26.8万亿元增长6.4%。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413亿元,同比增长3.11%。

“银行理财产品在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相对稳健的特点下,仍然是许多投资者的选择。”普益标准表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走势,娄飞鹏认为,下半年理财规模大概率保持平稳或者增加,目前居民新增存款较多,存款利率降低将推动居民存款转向理财。

根据上述报告,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7.6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6.88%,较年初增加0.54个百分点。在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债市波动将对银行理财有何影响?

“目前国内债券价格处于历史高位,近日债券市场调整反映投资者对债牛预期出现分歧,至少是短期波动加大。普通投资者需要避免非理性跟风,警惕潜在市场波动风险。”周茂华表示,净值化转型后,国内理财产品投资收益与风险更加对称。“高收益伴随高风险,投资者关注收益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自身风险承受力,合理分散投资。”

日前,人民银行曾提醒理财产品可能会出现回撤风险。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醒,今年以来,部分资管产品尤其是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底层资产,主要是通过加杠杆实现的,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未来市场利率回升时,相关资管产品净值回撤也会很大。

对此,董希淼认为,投资者应基于风险偏好、投资经验和理财需求,做好适合自己和家庭的资产配置,合理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资管产品。金融机构要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加强投资者教育,充分披露信息、提示风险,真正做好“卖者有责,买者自负”。

普益标准进一步表示,投资者应充分了解自己持有的理财产品的特性、投资策略、风险等级以及历史表现,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波动情况,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判断。此外,投资者应保持长期视角,避免因为短期波动而做出冲动决策,如果持有的产品没有遭遇较大回撤,考虑到其符合个人的投资规划,那么可以考虑继续持有并等待市场回暖。

南方+记者 黎华联

编辑 王露纯 李卓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