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各行其道”,道滘畅通民生“大幸福”

南方+

分布于地下的雨污管线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着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对于道滘这一座水乡小镇而言,管理好地下空间的“毛细血管”,让雨污“各行其道”,就是畅通了民生“大幸福”。

近年来,市民群众目光所及的水清岸绿、水上婚礼、荡舟泛河等美景,水域环境实实在在变绿变美的背后,离不开多年来当地狠抓水污染治理,也是雨污分流改造落地见效的成果。

雨污分流全域铺开 探索科学系统的“道滘路径”

道滘是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江南支流、北海水道、赤滘口河贯穿全镇,镇内43条河涌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21.8%。

为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目标,自2016年起,道滘镇全面启动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河涌水质改善达标为导向,聚焦污水收集及处理,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水污染治理工程共分了6期实施,已全部完成,合计总投资约15亿元。

截至目前,已累计新建截污次支管网383.48公里,完成1207个排污口整治销号清零任务。同时改造截流井864个、溢流口532个。设置一座中心污水处理厂,新建7座分散式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达46850m³/天,污水收集实现100%全覆盖。

实施雨污管网分流改造是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品质、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

2017年,道滘镇便启动雨污分流改造试点,实施雨污分流5.72公顷,取得了良好效果。

到了2019年,该镇自行出资再实施雨污分流25公顷,在试点过程中,立足每个片区、每段路、每条巷、每个排水户,从经济性、施工难度、施工工期、成效控制等方面综合研究雨污分流改造的具体实施方式,坚决反对“一刀切”,规划细致到户,分片区分巷道实施“盖板渠+污水管”“合流管(污水)+雨水管”“合流管(雨水)+污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四种改造模式,初步形成科学系统的雨污分流“道滘路径”。

2020年,道滘开始全面铺开全镇雨污分流改造,在有条件实施范围均设计对村巷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规划新建雨污分流管网366公里。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地块雨污分流改造220个,完成率达61.45%,完成2156家六类排水户整治,累计426家企业配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

雨污分流改造深入推进,带来了看得见的成效。2023年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浓度BOD达96mg/L,相较于2019年,BOD平均值提高了60%。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道滘镇污水厂进水浓度更是高达101mg/L,提升幅度明显。

污水处理增设施 “花园式”处理站受欢迎

走进道滘镇小河村的小河大新南路24号,映入眼帘的只是两栋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两层小楼。没有巨大的水池,没有难闻的气味,也没有机器运行的噪音,反倒是一个篮球场、一个锦鲤池以及侧畔的碧道让这里平添了休闲的氛围。这便是道滘镇小河花园式污水处理站点。

据介绍,该污水处理站所有水池均埋设于地下,除臭系统采用全封闭、全收集,无异味,无噪音,较好地规避了常见污水处理厂建设中的“邻避效应”。

在严厉实施雨污分流的基础上,污水厂进水浓度提升的同时,污水处理能力也需要更上供给。为此,道滘镇也早有布局。

具体上,结合排水设施规划,道滘镇对标远期处理能力缺口,按照因地制宜、查漏补缺、有序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先后在小河、上口、九曲、扶屋水、中联、北晨、文一居等地新建7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合计提升处理能力6850t/d,全镇污水处理能力达46850t/d。

其中小河分散式污水处理点是东莞市首座“花园式”污水处理站,当前道滘还在同步谋划20000t/d的南丫片区污水处理厂,致力于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按计划,道滘镇将继续围绕“雨水入河、污水入网”的整治目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进一步深化形成“科学合理、经济可行、属地负责、全面整治”的雨污分流的“道滘路径”。

其中,接下来将重点谋划老旧区域雨污分流改造,并实施内涝整治、缺陷管网修复、截流井改造、错混接整治等工程,计划第三季度完成项目立项,第四季度优先对闸口村实施改造,结合企业雨污分流改造接驳,2024年内完成14个排水地块改造。

南方+记者 张珊珊

编辑 黄新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