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400平方米墙绘,34名阳江籍大学生东平画乡愁

南方+

8月20日,东平镇允泊村盐灶自然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一幅幅富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墙绘作品在村中正式亮相。

从8月12日开始,34名阳江籍大学生在10天内创作了400余平方米的墙绘,描绘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画卷,为盐灶村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村民驻足欣赏,也为村庄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这场以“农耕印象,彩绘乡村”为主题的墙绘活动,是由中广核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牵线,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团委与市大学生联谊会联合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参与其中的34名大学生来自不同高校和专业,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化作生动的图画,助力盐灶村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乡村。

在项目启动前,团队的老师带领学生们与村干部及核电工作人员一道,深入允泊村进行调研。他们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小巷,细致观察村中的每个细节。当他们抵达盐灶村时,恰逢村民们在稻田里忙碌地耕种,眼前的碧绿稻田让他们深受启发。回去后,他们立刻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盐灶村的历史,尤其是其悠久的农耕文化,最终确定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创作方向。

“全国各地的墙绘已经遍地开花,不能每个村子都画一样的东西,怎么才能突出每个村子的特色呢?关键在于展现本地的文化。”带队老师张美婷表示,要让盐灶村的墙绘作品与众不同,不仅要追求视觉美感,更要融入村子的独特文化。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专注于展现盐灶村独特的农耕传统。通过画笔生动描绘了插秧的繁忙、稻田的生长和丰收的喜悦等场景,将村庄的自然美景与丰富的人文历史完美地呈现在墙面上,这些作品成为村里的文化符号,也深深扎根于村民的心中。

起初,一些村民对墙绘的内容感到不解,有人好奇地问:“我们这里一直以农耕为主,为什么不画些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反而还要画这些稻田景象呢?”面对这些疑问,学生们耐心地向村民解释,表示相比大城市的建筑,这里的传统更有意义,更能代表村子的根,使村庄形成自己的文化符号,而这正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

团队的协作精神在创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州华商学院护理学专业的陈思余分享道:“看到村容村貌发生变化,我觉得村里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了。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家学会了如何团结合作。”她补充道:“因为一面墙很大,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起稿、调色、上色、细化细节’,这些过程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这对以后的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实际作画时,天气成为最大的挑战。突如其来的暴雨常常冲刷掉刚完成的画作,迫使学生们不得不等待墙面干透后重新作画。面对困难,学生们没有气馁,而是相互鼓励,每天工作到晚上十时多,终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全部创作任务。

来自湛江科技学院的周堂堂说:“虽然我学过画画,但这是我第一次在墙上作画。当我第一次在墙上落笔,画出第一片荷叶时,内心充满了自豪。能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为村庄奉献一份力量,真的特别有成就感!”

随着创作的深入,学生们与村民之间的感情也日渐深厚。村民热情地为他们送来凳子、草帽和水等,还时常与他们聊起家常。来自广州华商学院的黄施源回忆道:“村民知道我们顶着雨作画,特意送来雨伞和草帽,还给我们送水,大家都很关心我们。虽然辛苦,但这种温暖的互动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团阳江市委书记刘粉英说:“这次墙绘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在中广核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见证下,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团委与团阳江市委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计划在寒暑假期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返乡助农的实践机会,持续在村容村貌提升、农产品IP打造、乡村文旅推介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东平镇“百千万工程”的实施。

盐灶村的墙绘,不仅仅是几幅画作,更是一群年轻人用心描绘出的美丽乡村愿景。东平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蒋勇表示,未来,他们计划从盐灶村起步,以“和美允泊”建设为目标,结合“五大振兴”方向,在允泊村实施“一环一带一廊”规划,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阳江核电人的智慧和力量。

撰文:赵强 陈凤 夏侯命波

图片:东平镇政府 阳江大学生联谊会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