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说对现代法治建设有哪些哲学启示?河源和平这场论坛话你知

南方+

8月24日,一场“法学与哲学的对话”在河源市和平县拉开帷幕。全国多地王阳明研究机构学者、法学专家等逾百人辐辏,以首届王阳明法治文化论坛为支点,探讨王阳明的哲学理念对中国现代法治观念的影响及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哲学启示。

论坛现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喻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晓耕、北京大学教授叶自成等学术大咖围绕“王阳明与中国法治”作主旨演讲。“专家资源丰富,或偏重法学,或侧重哲学,但亦关注对方的研究领域,每个人的演讲都同时体现‘法学与哲学的对话’。”河源市弘扬法治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全国优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范冬阳说。

论坛现场,和平县王阳明法治研究会与绍兴市王阳明研究会等8家机构(企业)签订联合研究协议,通过资源互补,共同开展王阳明法治文化相关研究项目。此外,和平县王阳明法治研究会于今年2月发布“王阳明法治文化主体征稿启事”。经评选委员会评审,共有41篇论文经公示获奖,占供稿总数的30%。论坛现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副教授尹华广、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翟文豪等论文作者获颁荣誉。

观点1:

阳明学说是理解阐释中国法律制度的窗口

王阳明将哲学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实践,为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注入哲学内涵,并为现代法治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不过,传统社会对法律的评价与今日不同,古人更多从哲学维度观照王阳明等士大夫的观念世界。直至清代,纪晓岚言“法为盛世所不可缺,亦为盛世所不尚”。

“法律是最不坏的一套规则,太平盛世也得有法律。但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以中国历史的维度为例,法律的跨度上起先秦,下至当下。赵晓耕从事法律史教学30余年。在他看来,王阳明“不唯圣贤”“不唯名教”“知行合一”等思想对于理解阐释中国传统法律和当下的法律制度有着积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晓耕演讲“知行合一:传统法的当代价值”。

“譬如法官能动性是司法改革的重要话题。法官的能动性更多体现在个案审理和法律适用过程中,针对现实法律制度所存在的缺陷,能够进行有效修正。”赵晓耕提及,司法者的能动作用,可补立法之不足,有效防止“有规范、无救济”的情况。

观点2:

“知行合一”不能绝对化

作为心学承前启后里程碑式人物,王阳明不仅滋益同时代人,且是今人汲取思想养分的源泉。对于“知行合一”一说,很多读者并不陌生。论坛现场,叶自成阐述“知行合一”的内涵:反对空谈,反对割裂道德意识与道德践行的关系,主张二者彼此相依,德与行相统一;知主要是良知、道德体认,不是指理论、知识、社会认知;行主要是道德践行,不是指社会实践、政治经济行为、科学实践。此外,“知行合一”的主体主要是个体,领域主要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可以适当延伸到一些社会领域。

北京大学教授叶自成演讲“华夏主义知行观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比较”。

“以科学愈明,则一人之知行相去愈远,不独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即同为一知一行,而以经济学分工专职之理施之,亦有分知分行者也。”值得一提的是,叶自成征引孙中山等思想家观点,提出由于知行主体多元化与复杂化,“知行合一”不能绝对化。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混同知与行;王阳明陷入道德先验以及绝对等同的泥潭,只知知行合一,敝于知行分离。”叶自成说。

观点3:

心学汲取多种传统文化资源精华

除心学上多有建树外,王阳明于沙场上亦是不可多得的一把好手,其功绩包括七月治理庐陵,平定赣南民乱、宁王之乱、广西思田之乱等。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是士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论坛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洪兵围绕“王阳明‘立功’的思维与能力”展开论述。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宋洪兵演讲“王阳明‘立功’的思维与能力”。

在宋洪兵看来,王阳明建功立业并非受儒家思想影响,并引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意即儒家学者学识广博而不得要领,付出劳动很多而收效甚微。而王阳明早年出入佛道之间,心学相当程度上是儒释道三家学问相互融合的结果。

首届王阳明法治文化论坛吸引省内外逾百名王阳明研究机构学者、法学专家辐辏粤北小城。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副教授尹华广即是其中一位。“两地交流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尹华广介绍,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原属绍兴府。余姚是王阳明“立德”“立言”的重要场所,而和平县则是王阳明“立功”之地。无论是从自治,还是法治、德治的角度来说,王阳明对于当下基层治理来说具有重要价值。未来,两地可携手推进心学思想研究,挖掘当代价值。

阳明博物馆。

观点4:

国家治理应深入人的内心

《传习录》言:“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礼”是直接建构秩序的方式和表征;“乐”则是通过对人心、情感的浸润来完成国家治理;“刑”是通过惩罚性的法律手段,赋予地方治理以强制性的校正机制;“政”则是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地方性法规等皆涵盖在内。

“礼、乐、刑、政,大体可代表王阳明建构的国家治理体系。”喻中征引《尚书·皋陶谟》等文献,阐明这一体系由来已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源所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喻中围绕“王阳明建构的国家治理体系”作主旨演讲。

“国家治理应深入人的内心,从前评价地方官员政绩,能否敦风化俗是重要考核指标。”喻中认为,德治、法治并不矛盾,道德是人内心深处的法律,人的内心世界是理解外在世界秩序的起点。

赣南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周建华探讨“阳明心学的当下关怀”。

论坛现场,赣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周建华亦围绕“阳明心学的当下关怀”展开论述。通过讲述王阳明《瘗旅文》的创作背景,展现教化人伦纲常对于德治的不可或缺性。历史学博士李纪祥亦谈及,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会碰到法律问题,这是家庭学校礼乐教化使然。

李纪祥围绕“血缘与名份:‘阳明良知教化’论与《礼记》中的‘礼乐人伦’观”作主旨演讲。

对于广州商学院法学院教授王志亮来说,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刑法学、中国法治史,王阳明都是绕不过去的所在。“王阳明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无论审问案件,还是调兵遣将,其前提是对人有透彻的了解,而这亦是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王志亮解释,“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内核之一,而刑法研究故意、过失、动机、目的;人之为人,只有动机目的出于善良,才不会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相关

9家机构(企业)签订联合研究协议

9家机构(企业)签订联合研究协议。

和平县王阳明法治研究会

绍兴市王阳明研究会

贵阳市王阳明法治研究会

江西省王阳明研究会

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

胶东阳明心学研究会

广西王阳明研究会

阳明心(深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阳明心学专业委员会

南方+记者 李娇

通讯员 陈鹏 卢春烂

延伸阅读

首届王阳明法治文化论坛,缘何开在河源和平县?


编辑 牛攀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