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不是“小儿科”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花了些时间处理完毕,感觉心累。”不久前,广州一家医院儿科医生发帖,讲述了急诊儿科被患儿家长投诉的小插曲。

简单来说,该患儿因发热到医院急诊就诊,当班护士评估情况后,拒绝了其优先就诊的要求。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表示,患儿父母求医心切可以理解,但医生尽职尽责仍被投诉,不免也替医生感到为难。

儿科之困,由来已久。如何平衡就诊需求与儿科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显然,儿科一点都不“小儿科”,而是一门“大学问”。

资料图。南方+记者 许舒智 摄

资料图。南方+记者 许舒智 摄

 困境 

每当传染病高发季来临,各地儿科都会迎来就诊高峰。

而且儿科也被称为“哑科”,孩子说不清自己的病情,家长偶尔也无法准确描述,加上有些孩子不配合检查,导致采集病史及诊治“难上加难”。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孟翠萍还记得,从去年儿童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以来,前来医院就诊的患儿一拨接一拨,“每天就像打仗一样”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下称“省妇幼”)中医儿科主任杨东新介绍,今年就诊最高峰时,三个院区儿科门诊量加起来突破3300人次,创了新纪录。

为了缓解“就诊难”,不少医院也采取了增派医生,开设午间门诊、夜诊,以及周末门诊等举措,但由于患者暴增所造成候诊时间长等问题,在所难免。

“有些家长认为,挂号等一两个小时,看病才5到10分钟,时间太短,医生没有好好看。”孟翠萍说,看诊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疾病的难易程度,简单的感冒发烧,的确不需要太久,但如果患儿病史比较长,病情复杂,就需要仔细询问。

省妇幼儿科主治医师伍苑宾专攻儿童风湿性疾病。这类患儿情况更为严重,治疗难度更大,她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

“有些家长很焦虑,怀疑是过度检查,在治疗时,不开药会被质疑,开药了有时也会被说药效不好。”伍苑宾说,部分家长还觉得,只要看了医生,孩子的病就会马上好。

面对不解,伍苑宾总会耐心解释:每个检查都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对疾病复杂的孩子,必须把病因搞清楚了,才能对症治疗。即使用药干预,康复也需要时间。

一方面,家长对儿科医生需求多、期待高;而医生本身又面临工作量大、压力大等问题,一度导致儿科医生“荒”

资料图。南方+记者 许舒智 摄

资料图。南方+记者 许舒智 摄

 坚守 

面对儿科的困境,有人选择“逃离”,也有些人在经历彷徨、怀疑后,选择了坚守。

2014年,伍苑宾从广州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省妇幼儿科。“实习的时候,觉得小朋友很纯真,看着他们康复后露出来的笑容,就感觉被治愈了。”

工作几年下来,伍苑宾明显感觉到,公众对儿科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孩子生病,一家人跟着紧张,在治疗患儿的同时,还要安抚家长的情绪。”

面对压力,伍苑宾会选择睡觉,或者看一些有趣的综艺节目。在她看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有压力,但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坚持下来,走得更远。

杨东新对此深有同感。他曾经历过医疗纠纷,也处理过家长的投诉。“有时的确会有些灰心,待遇不高,承受的压力又大,吃力不讨好。”

“但这只是一个家长,后面还有不少家长在等待,要对得起他们。”遭到误解时,杨东新会在内心这样宽慰自己。看到患儿转危为安,他就又有了坚守的动力。

作为一名“老兵”,孟翠萍坚守儿科事业30年,见证了很多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从中找寻到人生的价值。在她看来,如今,医学生的选择更多了,综合医院儿科往往不是优先项,所以决定来儿科,就显得可贵。

招聘时,她总会抛出一个问题:“你想好了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她也不忘送上一句:“既然选择了儿科,就希望一往无前地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资料图。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资料图。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破题 

为缓解儿科医生“荒”,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儿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医学院校自2016年以来,逐渐恢复儿科本科招生。从2015年起,中央财政还支持相关专业医师转岗培训为儿科专业医师。在提高待遇方面,按现行政策规定,为体现对儿科医务人员的照顾,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可以在绩效工资分配时向儿科医务人员适当倾斜。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陆续出台,我国儿科医生队伍日益壮大。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儿科医师数量增加到20.58万人,和2015年相比,增长了74.4%。

但要走的路还很长。虽然这几年,儿科医生在“量荒”上有一定程度缓解,但还未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就诊需求,此外,结构性失衡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

以广东为例,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三甲类儿童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虹吸效应”明显,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待提升。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实在社区医院就能解决,但很多家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存在质疑,所以扎堆大医院。”杨东新认为,要推动更多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让大医院的医生、技术下沉基层,带动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

此外,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之下,有部分“准医生”也担心儿科会不会萎缩的问题。

“分娩量下降,直接带来新生儿患者数量减少,但对普通儿科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孟翠萍认为,还是要保持平常心,做好当下,把儿科诊疗服务做得更细致,比如围绕儿童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眼保健和口腔保健等方面,强化全周期保健服务。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要为“祖国的花朵”保驾护航,不是件容易的事。

儿科涉及的专业多,培养周期长,一名儿科医生从入大学开始要经过10年左右,才能达到主治医师的要求。这意味着,我们所见到的儿科医生,都是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和汗水,才走到这里。

医患间多一分理解和尊重,政策上持续完善并落实激励机制,才能留住儿科人才,更好地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采写】话题研究员 汪祥波 陈明诗 实习生 孔家铧

通讯员 刘元铃 王舒华 王媛

【策划】曹斯 何勇荣 卞德龙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