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王阳明法治文化论坛,缘何开在河源和平县?

南方+

8月24日,首届王阳明法治文化论坛在河源市和平县启动。全国多地王阳明研究机构学者、法学专家等逾百人辐辏粤北小城,共同开展“法学与哲学的对话”。

论坛现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喻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晓耕、北京大学教授叶自成等学术大咖将围绕“王阳明与中国法治”作主旨演讲;探讨阳明学说对于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以此推动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法治理念融合,为法治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阳明与和平县有何渊源?阳明学说中蕴含哪些法治文化内涵?一起来看看!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添设和平县治

明朝中后期,南、赣、汀、漳一带,即江西南安府大庚、上犹、南康等县,以及赣州府的安远、信丰、会昌,福建汀州府的清流、上杭,漳州府的南靖、龙岩,广东惠州府的龙川、长乐以及湖南郴州等四省毗邻山区,聚集着大量来自江西吉安等府及广东、福建的流民。流民数量众多,各为聚落,同时也因山场、田地的归属等问题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纠纷。

“地方官府在这些争执中自然是维护土著居民的利益,流民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安远县史志研究室主任黄永健在《安远的前世今生——漫谈安远县建置沿革、幅员演变等》一文中提及,流民中多杂有流氓无赖之徒,往往挑起事端,抢劫杀掠也就难以避免。官府出面干预,流民辄行抵抗。时间一长,流民结成了无数股武装势力。其中势力最大的,有江西上犹县横水的谢志珊、桶岗的蓝天凤,广东和平县浰头的池仲容,福建南靖县的詹师富等。官方曾多次组织围剿,不是无功而返,便是大败而归。直到正德十二三年间,事情才出现转机。

考其履历,讨贼平乱堪为王阳明平生功业。正德十一年,王阳明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安、赣州。九连山脉处粤赣交界处,多深山绝壑,林薄翳密,是以流民盘桓,盗贼啸聚。其中,池仲容盘踞浰头山(今广东和平县西北浰源)。王阳明到任后,将池仲容擒戮于赣州。此后,王阳明率大军攻打叛军巢穴,接连攻入上、中、下浰,杀敌二千有余。余下叛军奔逃进九连山,王阳明率兵内外夹击,最终将叛军斩杀殆尽。

《明史·王守仁传》载:“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皆是极言王阳明高超的军事才能。

贼寇虽荡清,然往后流贼复聚又该如何是好?在王阳明看来,只有趁此机会,建立县治,控制三省贼冲之路,才能防止祸根又萌。《添设和平县治疏》中详细阐明阳明胸中计量,“于和平地方设建县治,以控制猺峒;兴起学校,以移风易俗;及将和平巡检司改立浰头,屯兵提备,庶几变盗贼之区为冠裳之地,实为保安至计”;并建议“本峒羊子铺一处,地方宽平,山水环抱,水陆俱通,可以筑城立县于此”。该封奏疏后获朝廷批准,和平县始立。此外,福建平和县、江西崇义县的设立亦类此。

时至今日,和平县仍保存着一些与王阳明有关的史迹。譬如位于大坝镇水背村书香围的和平巡检司旧址,王阳明曾于此驻军指挥剿匪;又如阳明镇解放路60号老县衙内的一株大榕树,据传和平县衙开衙时由王阳明亲手种下。某些遗迹经岁月风烟仅有局部留存,譬如阳明镇建设路今和平中学内原立王文成公祠,如今仅有斗门残存。阳明镇老县衙右侧原有阳明学宫,学宫、学额的增加使当地愈加重视教育;但学宫由于历史原因今已不存,仅留其上“双凤朝阳”木雕构件保存在阳明博物馆中。

和平县阳明镇。

值得一提的是,南赣荡寇扫除后,王阳明作诗《回车九连山道中短述》,其中“百里妖氛一战清,万峰雷雨洗回兵。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已露心学端倪。

以息讼罢争为旨归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今年3月、5月,和平县王阳明法治研究会已通过举办王阳明法治文化沙龙,分别以“自由裁量权”“诉源治理”为切入口,挖掘阳明学说中蕴含的法治文化内涵。

自由裁量权是指个体在遵循内心良知的指引下行使自己的判断和决策的权利。而“良知说”是阳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良知说为例,朱子学认为通过迁善去恶,士大夫道德日臻完善,便可自上而下感化民众。而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即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既然人人能够触及,那么“满街皆圣人”亦无不妥,亦无不可。《王文成公全书》卷八《书魏师孟卷》就提到:“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

文化沙龙围绕“什么是自由裁量权、自由心证”等展开系列讨论。通过探讨“在案件事实、法律规定及办案人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办案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如何能够遵循内心良知、职业道德作出判断和决策?”“如何在实务中践行实现良知与行为的统一?”以此提炼阳明学说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部分,从而更好地面对伦理困境和道德抉择。

阳明博物馆。

王阳明发布的不少文告以息讼罢争为旨归,蕴含法治文化内涵。譬如《告谕各府父老子弟》云:“夫嚣讼之人争利而未必得利,求伸而未必能伸,外见疾于官府,内破败其家业,上辱父祖,下累儿孙,何苦而为此乎?此邦之俗,争利健讼,故吾言恳恳于此。”

又如,《申谕十家牌法》言:“十家之内,但有争讼等事,同甲即时劝解和释,如有不听劝解,恃强凌弱,及诬告他人者,同甲相率禀官,官府当时量加责治省发,不必收监淹滞;凡遇问理词状,但涉诬告者,仍要查究同甲不行劝禀之罪。又每日各家照牌互相劝谕,务令讲信修睦,息讼罢争,日渐开导,如此则小民益知争斗之非,而词讼亦可简矣。”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诉源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题中之义;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调解、协商等手段有效管理和规范诉讼源头,旨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文化沙龙通过探讨阳明学说及其实践在法治文化和诉源治理中的运用和启示,挖掘其对当代诉源治理的现实意义;梳理符合时代潮流的理论观点,以此探寻具有独特魅力的诉源治理形态。

南方+记者 李娇


编辑 冯颖妍 宋芾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