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例、品沉香、赏人龙舞、了解冼夫人信俗……跟随时代的变迁,电白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在“百千万工程”中汇聚“正能量”。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至十六
旦场村例行人龙舞表演
舞出物阜年丰
吸引了成千上万村民、四方游客
万人空巷,令人叹为观止
“人龙”尽情舞动,气势威猛
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响起,100多名身穿统一装束的小伙子,全部用身体接架组成原始味十足的人龙,包括“龙头”“龙尾”“龙躯”“龙脚”“龙眼”“龙舌”等,各部分基本不用一个道具,一条活灵活现的人龙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阵阵呐喊声和不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为“龙珠”,人龙随着“龙珠”舞动,尽情狂欢,似千军万马涌来,呐喊声、锣鼓声久久回荡在村庄的上空,人龙也在月光、闪光灯中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如今,人龙舞被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传电白民间近300年,已成为民众图腾崇拜的象征和寓意喜庆吉祥的一种社会文化。
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
“人龙”由底部的“龙趸”和上面的“龙身”组成,“龙趸”是整条人龙的力量核心,鼓点响起,担任“龙趸”的成年人便扎起马步,而负责“龙身”的少年则迅速爬到“龙趸”肩上,后仰躺下,双手模拟“龙爪”,和前后的同伴环环相扣,一条栩栩如生的“人龙”便出现在夜空中。
据传,旦场村的人龙舞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在茂名地区是独一无二的人龙舞。古时旦场村的村民都有到池塘中游泳的爱好,后来觉得纯粹的游泳已缺乏趣味,于是分成两队人马,进行“战斗”。双方协调的规则是:双方都有大人和小孩,大人站在水中,将小孩托在肩上,让小孩对打,前面的小孩被推到水中之后,后面的小孩迅速补上,直到有一队小孩被完全被推到水中为止。
随着时间变迁,今天的人龙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全部由青壮年村民以及儿童的身体搭扣而成,每个大人的肩上都支撑着仰面躺下的小孩。龙头由一个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负小孩组成,小孩双手持电筒,从而构成炯炯有神的龙眼。龙身则由大人支撑着孩童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坐在龙尾最后的小孩把双脚展开,做出龙尾的形状。
万人空巷看奇观
因人龙舞举行,小镇更是热闹非凡,聚集了大量外地游客和本地群众,都是为了一睹战龙的风采。
在锣鼓声的配合下,人龙左盘右旋,起伏舞动,栩栩如生。高举在龙头前面的龙珠不停摆动,人龙沿街狂奔、尽情舞动,威猛的气势恰似战场上千军万马涌来,雷霆万钧横扫一切。
对于旦场村人来说,“人龙”起舞就寓意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至十六的晚上,“人龙”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呈现出一场令人振奋的视觉盛宴。
龙身与龙尾留有空隙,随时有人加入“龙身”,少时几十人,多时一百多人,甚至二三百人。今年70多岁的龙手说,每年仍然会带领他的儿子、孙女以及徒弟们练习“人龙舞”,他们是“人龙舞”绵延百年的缩影,让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太壮观了!太精彩了!”来自一位外地的民俗爱好者李先生赞叹道。在他看来,人龙舞表演气势磅礴,给现场观众呈上了精彩的视觉盛宴,不愧是一份宝贵的民俗瑰宝,非常值得传承和推广。
观一场“人龙舞”、逛一条“美食街”
为期3天“人龙舞”,引来成千上万群众、四方游客人流量,演绎地摊经济2.0版。
夜色渐浓,旦俚渔乐营地河上五光十色,岸边烟火漫城,夜生活正式拉开序幕。沙琅粉皮、黄岭水果、水东鸭粥、旦场鹅掌、霞洞豆饼……琳琅满目的乡村特色美食摊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村庄的每个角落,满足着人们对于味蕾的追求。
这样烟火气十足的情景还出现在各村大街小巷中,每天天还没黑,“夜生活”就热闹起来。这得益于旦场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同时结合本地特色,鼓励夜间餐饮、文娱等消费活动,持续点燃城市烟火气,激活夜间消费,构建夜间消费综合体,全方位满足游客夜游、夜娱、夜购体验。
观一场“人龙舞”、看一批“产业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如这个季节一般,旦场涌动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依托人龙舞活动,当地大力宣传推介特色产业和文旅路线 。镇种养业协会仅成立8个月,就吸引乡贤返乡投资超1200万元,其中,投资800万元种植黑金刚莲雾200亩,投资400万元种植早熟荔枝“桂花香”120亩;协会会员引进种植金钻凤梨,辐射带动全镇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2024年产值近2亿,吸引中国新闻社“走进中国乡村”栏目关注报道,已逐步发展为旦场农业支柱产品。
大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旦场镇围绕黑棕鹅、黄晶果、猫屎糖、凤梨等农特产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向上、下游延伸,以提升产业价值链,实现乡村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发展。同时,在挖掘海洋文化基因上“下功夫”,精心策划“旦场人龙舞节”“渔俗”等特色活动,打造旦场年例文化IP,探索发展文化游、观光休闲游、农事体验游等旅游产品,实现“网红”流量变现。
观一场“人龙舞”、懂一个“新旦场”
走进旦场,齐整的房屋与特色的市集和谐共存,人文活动与自然风景,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时下,旦场16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做到“不见垃圾、不见污水、不见危房、不见旱厕、不见散养禽畜、不见房前屋后杂物”。
在“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新增农村道路硬底化234公里、黑底化30公里,建成乡村小公园16个、农家小苑7个。建设污水处理池100个,铺设污水管道约24公里,完成100条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在绿化种植上,今年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植树活动60多次,发动热心乡贤、党员干部、群众超3000人次参与,种植树苗近6400株,面积达22公顷,长度达36公里,建设示范带3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
“到处都有好看的花草,道路也修得好,现在连路灯都安装好了。”当看到自己居住的乡村大变样,在外地工作生活回来参加“人龙舞”的村民萌生了强烈的自豪感。
图文 / 电白区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李峰 杨智浩
--------------------------------
编辑:杨伟盛
版式:何伟
终审:赖广昭
总监:陈妍
本微信平台部分图片与视频可能源于网络,如涉权属争议,联系即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