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联培新生松山湖报到,院士校长寄语“勇于创新”

南方+

01:36

8月22日,东莞市大湾区高等研究院(下称“高研院”)迎来首批联培新生入校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位新生换上研究院定制蓝色文化衫,成为校园里一抹流动的亮色,即将在松山湖开启充实的硕博科研生活。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东莞市大湾区高等研究院于2023年3月揭牌,是一所以研究生培养为起点的公立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也是加速推动大湾区大学筹建工作的支撑实体。高研院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累计联培研究生200余名。

本次入校新生中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52名,于2023年入学,首年进入合作高校学习,今年开学后将分别进入高研院理学院、先进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物质科学学院。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这是我第一次来东莞,想看看这边有没有更多机遇。”来自温州的2023级联培新生吴华健对未来求学生活充满期待,提前一个半月就到学校开展科研,期间充分感受到了松山湖科学城与新校园的欣欣向荣。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松山湖大装置、大平台集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2023级联培新生王彬则已经来到松山湖近半年,目前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比较依赖于分子手段,而松山湖及周边大湾区内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我的研究非常切合,希望以后能在这里产出更多研究成果。”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富有创新精神与巨大潜力。”当晚举行的新生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大学(筹)校长、高研院院长田刚,对各位联培新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筹建历程和办学规划。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人才培养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并为同学们提供广阔发展平台。”田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发展的一部分,大湾区大学建设将面向国家所需,致力于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支撑。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田刚提到,校区的“新”入目可见,同学们还将见证校区的日新月异;教学的“新”值得期待,包括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导师们为同学们精心设计的选修课,短课节、双时段交叉复合的新课表,这些都将给同学们带来新的学习和科研体验。

田刚勉励同学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到“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努力成为具备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具备家国情怀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田刚前往报到点、宿舍了解报到情况、慰问新生。

田刚前往报到点、宿舍了解报到情况、慰问新生。

“每一位学子都是学校最大的成就。”见面会上,四大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各院的建设情况,勉励同学们在求知的道路上,怀揣梦想,勇敢探索,不断挑战自我,攀登更高的学术与人生高峰,将远大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拥抱变化,锚定目标,以一颗勇敢的心,去做高度原创性、高度应用型、能产生巨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学院相关负责人、代表发言。

学院相关负责人、代表发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2023 级硕士生莫永艳作为新生代表在发言时表示,在未来追求学术的道路上,应当积极与师友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学科交叉和领域前沿,关注领域前沿动态,学习借鉴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用全球化的视野去思考、探讨,胸怀大志,脚踏实地,成就更加卓越的自我。

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

【相关链接】

大湾区大学(筹)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东莞市人民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中国,辐射全世界,围绕广深港创新走廊的发展构建理工科特色的学科体系,结合国家科学城建设和大湾区发展,以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为目标追求,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具备家国情怀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今年初,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教学生活区建成交付使用,目前校园配有行政楼、教学楼、宿舍楼、体育馆、院系实验室、食堂等设施。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撰文:刘慧茹 陈启亮

视频/摄影:陈雅靖 黄政正

南方+ 陈启亮 拍摄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