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创意旅行如何开启?茅奖得主徐则臣开讲“花城文学课”

南方+

近日,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做客“花城文学课”,与著名评论家何平教授围绕“从小说开始的创意旅行”主题展开对话,不仅回溯了徐则臣的创作历程,更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转化与文化价值。

讲座内容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官方微博、好书探视频号、央视频等平台同步直播,超过14.5万人次线上观看。

活动现场。

文学作品应像盐溶于水般渗入日常

徐则臣表示,小说的创作既是一场埋头苦干的马拉松,也是一场充满创意乐趣的旅行。既是挑战,也是打破与重建。他以自己的作品《北上》为例,讲述了小说从文字到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的转变,展现了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扩张力和影响力。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

关于文学作品的多元转化,徐则臣提到,文学作品不应局限于单一形式传播,而应像盐溶于水一样,渗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好的东西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式一点点落下来,落到我们的人群里,落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何平则从评论家的角度出发,对徐则臣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其作品的时代意义。他指出,徐则臣的小说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更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著名评论家何平。

何平特别提到了徐则臣对“70后”一代人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在《耶路撒冷》中对这一代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融合的描绘。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巧妙地将个体经历与广阔的社会背景相融合。“它是70后的成长史、一代人的心灵史,也是作家生活经验和文学经验的一次重要总结。”

文学创作要深挖本土文化

两位嘉宾在对话中还谈到了文学作品与全球化的关系。徐则臣表示,文学在今天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趋同,包括写作者之间的趋同,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趋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学作品更应深挖本土文化的特质,保持其独特性。“中国作家在创作时也应该更加自信地展现本土文化,而不是削足适履,片面和刻意追求与国际接轨。通过作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才能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徐则臣还谈到了古典文学叙事资源的现代转化,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进行创新和转化,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是其所是”的好作品。

活动现场。

徐则臣提到《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作品对现代创作的启示。这部古典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许多现代的元素,如对生死界限的打破和对超自然现象的描写。他举例说明了《聊斋志异》中人物在阴阳两界自由穿梭的叙事手法,认为这种文学观念和叙事技巧在当下写作中仍具有极高的价值,并鼓励年轻作家学习和借鉴这些古典文学中的技术性元素,将其转化为自身文学创作的灵感。

讲座尾声,两位嘉宾还从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就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交流。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赵沚琦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 张茵 周煦钊
校对 叶剑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