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莞城拥有1260多年的建城史,是东莞城市发展的“原点”,一度见证东莞的繁华与兴旺。
如今莞城开发强度高达96.4%,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建筑破旧化等难题,一一摆在莞城面前。尽管它手握文化“王牌”,教育“金名片”,仍难以扭转人口、商业、总部外流现状。
近年莞城从空间优化、产业更新、业态培育等纬度着手,寻找振兴之路,如今成效如何?去年“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开工,今年东莞获评中央首批城市更新行动资格,莞城能否乘势而上?
今年7月,南方都市报深入东莞莞城,从空间、产业、商业、教育、文化等维度,梳理莞城行动,现场实地走访,对话专家学者,推出《莞城振兴》深调研专题报道,记录莞城,把脉莞城,传递东莞人对莞城振兴的期盼。
碧瓦飞甍、红墙丹柱。烈日之下,东莞莞城迎恩门城楼(又称“西城楼”)像一位沧桑老者,岿然不动,默默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城。
始建于唐朝的迎恩门,是莞城千年史脉的象征。作为岭南文明的起源地、东莞历史的发祥地,莞城历史底蕴深厚,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和“高光时刻”。然而,穿过历史的长河,如今的莞城渐显落寞。
让老城“涅槃重生”,东莞记忆首开区项目被寄予厚望。作为东莞城市发展“原点”和千年文脉所在,莞城如何再出发?东莞记忆首开区项目能否活化莞城,让东莞人重拾逐渐远去的乡愁?
5000多年文明史,东莞历史发祥地
鳞次栉比的骑楼老街、墙面斑驳的建筑群……行走在莞城的街巷,无处不透露着岁月沉淀的气息,也让这座古城充满了“文艺范”。
莞城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县史、约1260年建城史,历史底蕴深厚。
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可园,与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合称清代“岭南四大园林”。
始建于1912年的人民公园,是我国最早的公园之一,也是众多东莞人的记忆。
象塔街历史文化街区、李扬敬和李章达故居、明生中学图书馆……都是莞城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现着莞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莞城文化发展的优势和底气。近年来,莞城还利用文化周末剧场推进培养市民艺术兴趣、普及艺术知识。
2005年4月15日,文化周末拉开首场演出的序幕。2009年,文化周末(系列工程)作为基层文化项目,获得国家“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艳红对文化周末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方面,莞城拥有本土莞邑文化的根脉;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化周末把很多国际国内高质量文化活动引进来,这种包容、开放的气度,让人耳目一新。”张艳红说,文化周末坚持了近20年,这种持续的公共文化供给在国内都比较少见。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打造文旅品牌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文化保育至关重要。将文化软实力提升融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是不少老城实践的有效转型路径。
莞城也在顺势而为,跃跃欲试。近年来,莞城通过“传统文化+产业”模式活化历史文化街区,培育发展多元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鳒鱼洲文创园由此应运而生。鳒鱼洲是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作为全国农村工业化先驱和模范的重要物证,也是东莞最具特色的工业遗址之一。
2019年,由东实集团对鳒鱼洲开展保护和活化工作。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鳒鱼洲成功实现了从旧工业区到现代文创园区的“华丽转身”,并于2020年正式全面开园。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49家,其中文化企业33家。2023年,园区内企业年收入总额达约2.8亿元,年纳税总额约2500万元。
不过,在张艳红看来,文创园是一种“围屋”的文化形态。但她心中理想的莞城,是整个莞城就是一个文化集散地、一个超级文创园。“运河边上的东莞影剧院、莞城美术馆、文化周末、人民公园等,都是地标性的建筑。把它们重新以一个整体感的形象打造出来,那么整个莞城就会被带动起来。”
东莞记忆项目落地,能否活化老城
如果说鳒鱼洲文创园是莞城活化的一种尝试,那么,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则被寄予了更高期望。
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位于莞城历史资源最丰富、历史价值最高的西城楼片区,投资金额约13.3亿元。2023年6月6日,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也是莞城“百千万工程”力推的三个典型项目之一。
古街巷就像饱经风霜的长者,禁不起“伤筋动骨”,采用“微创手术”成了共识。东莞记忆首开区对老街区内约400栋建筑进行微改造和活化;其中,对31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东莞记忆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莞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达群曾表示,该项目将把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为在湾区具有影响力的旧城活化标杆,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明清的城门、民国的骑楼,体验现代的商业业态、适老化和儿童友好型的配套服务设施。“这里会是东莞城市记忆传承、文化展示的核心地带,也是莞人真实生活的载体。”
今年1月12日,东莞记忆首开区样板段正式开放。目前,东莞记忆首开区中兴路建筑的改造已基本完成,大西路、振华路、阮涌路的建筑改造已陆续进场施工。中兴路预计于今年国庆期间对公众开放;大西路、振华路、阮涌路预计于明年国庆完工建设并对外开放。
事实上,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采取的“微改造”方式,与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不破而立”的改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永庆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作为广州市首个城市更新微改造项目,永庆坊改造实践收获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商业活力、打造文化品牌、带动旧城振兴等多维效益。
老城活化,意在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带动旅游集聚人气,形成以文促旅、以旅促商的良性格局。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能否复刻永庆坊的成功,是莞城活化的新期待。
政府给予政策补给,做好城市总体规划
张艳红认为,莞城坚持做公共文化,也有态度;但在民间文化,尤其是和商业相辅相成的民间文化方面,有些外流的现象。“这是由于居民外流,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东莞记忆项目,则有助于把青年的吸引力、人文潮流导回莞城。
去年11月初,在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开工之后,张艳红曾带领学生去做过一次采风调研。
“我觉得它还在发育之中。”张艳红说,作为一个建筑项目或商业项目,它经过一个非常快的工期就会迎来一个节点;但是作为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培养和孵育,周期则跨得更长。“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的规划,慢慢做导流和培育。”
那么,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可以如何进行导流和培育?张艳红称,首当其冲的是政策支持。
“一定要开放,吸引国内甚至国际的头部企业来到莞城看看。”张艳红说,如果政策没有充分的补给,而只是把街区打造起来,让年轻人来喝奶茶;再过两三年,热度就会下去。“它就只是一个泛泛的喝奶茶的地方,也很难有真正的影响力。”
在张艳红看来,莞城的交通问题也限制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她建议,莞城可以向香港学习,投放一些叮叮车或者很有特色的微公交,并采用多种主题,比如老莞城风情、民国风情、上世纪80年代风情等等,直接接驳东莞地铁和“湾区大号地铁”,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样的公交车有故事、有情境、有主题,大家一搭上就想拍照,发小红书。”张艳红说,把交通变成潮流之后,可以将一些年轻人导流到莞城。“比如说,在国贸玩腻了,想去莞城就很方便,一站抵达。”
不过,张艳红认为,这种想法需要有整座城市的总体规划。比如说,从南城的莞香印巷到莞城的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设计一条线路,在一些有代表性的点上停留,这样就可以把线路打通。
“东莞有两个地方是值得特别关注、可能会出现‘爆款’的文化产业集聚地,那就是莞城和虎门。”张艳红称,无论是从历史印迹、文化基础、地理位置,还是从城市标志意义来看,莞城和虎门都应该是东莞发展大文旅的重点,“因为这两个地方是‘最东莞’的。”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何永华
统筹:梁锦弟 黄亚岚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 韩成良 黄慧萍 莫晓东 田玲玲
摄影/摄像:南都记者 刘媚 实习生 武仪佳 林仕峪 薛瑞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