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由深圳市、中山市共同主办的“智桥相连 产创相融”2024年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在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举行,来自深中两地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25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创新、共谋发展。
“深中通道持续带旺珠江口东西两岸人气、商气和烟火气,更带来了珠江两岸协同发展的新机遇。深中科技创新一体化大有可为。”中山市副市长欧阳锦全致辞时表示,中山将全面对标深圳,全力打造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竭诚为每一位创新者、创业者做好服务,共同拥抱“大桥时代”,共创美好未来。
“产学研”深度对接
一批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这是一场“众星云集”的盛宴:来自深圳的23家科研院所、36家科技企业代表近100人携带创新成果参加此次对接会,显示出与中山携手共进的信心。
这是一场务实高效的大会:产学研高效对接,中山搜集整理发布了近60项目企业技术需求,并遴选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进行现场签约。
项目签约仪式。
当天签约项目包括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与深业资本(深圳)有限公司、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深中发展基金,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山)研究院与深圳市端点商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医院智能转运机器人开发项目等,涵盖了科技金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服务等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会不仅仅是深中对接创新资源的“桥梁”,更是中山向外界展示创新环境的重要“窗口”。会上,中山市南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罗慧玲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山创新创业环境以及科技产业发展概况,欢迎更多企业家选择中山。
今年中山市政府1号文《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明确提出,支持深圳等外市科技计划项目到中山开展成果转化,享受国家、省级项目成果转化同等政策待遇,企业研发费最高补助500万元。
对此,中山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就近使用深圳科创资源,与深圳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加快研发和成果产业化。
开放发展需要“创新内功”,中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正充分发挥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作用,主动与深圳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或生态型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在空间光学、海洋光学、医用光学、太赫兹技术、光学制造、智能感知与显示、激光智造、人工智能、双碳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与深圳市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高度契合。”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深中通道的开通,拉近了深圳和中山时空距离,相信研究院将会获得更多与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间的科技合作机会,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大会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和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面向两地企业开展成果推介。
专家学者们分别在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光学共性技术、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技术等领域介绍了各自的最新创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提出推进深中两地科技产业协作共赢的建议措施和具体实践,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深中“双向奔赴”
打造1小时科技产业协作圈
新通道,新机遇。自深中通道开通一来,中山迎来“超级流量”,成为创新创业者考察的热门城市,深中科技创新一体化也驶入“快车道”。
深圳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国际化城市之一,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中山积极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合作新模式,与深圳形成1小时科技产业协作圈,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一方面,深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资源丰富,可通过深圳“科创+”“数字+”“设计+”赋能中山传统特色产业,为中山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目前,中山已对接深圳华为、腾讯等多家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平台,20家深圳企业入选中山数字化智能化供给生态资源池,推动了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格创东智科技等与中山企业组建数字产业生态,引进中软国际落户东区、深圳华工能源落户小榄。
另一方面,中山制造业基础扎实,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可为深圳科创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产业链协同。中山拥有34个工业大类,3个千亿级和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这些领域布局建设了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培育新赛道、壮大新动能。
深圳代表团在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考察。
更大的空间已就位——中山拆除整备工业用地超4万亩,并且谋划共建了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着力发挥深圳的技术、资本、品牌、管理等优势和中山的资源、空间、市场、要素成本等优势,推动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此次在翠亨新区和中山南区考察后,中山便利的区位条件、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行的许多企业都表示,想在中山设立生产基地或者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期待深中两地企业在科技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深圳市先进制造业促进会执行会长赵俊说。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杨慧荣
通讯员:张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