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给江门高校新生送上开学寄语→

鹤山发布
+订阅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一直以来

鹤山市坚持“五育”并举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4年高考成绩亮点纷呈

其中

来自鹤山一中的2位同学

被北京大学录取

8月17日

2024年江门市北京高校新生欢送会在江门举行

为今年考入北京高校的

约100名江门学子欢送饯行

会上

祖籍江门鹤山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矿物学家

叶大年寄语新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矿物学家叶大年:同学们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北京的高校,是江门的光荣和骄傲。希望同学们珍惜利用好北京高端学府资源,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前

鹤山市侨联等部门

赴京登门拜访了叶大年院士

在会面中

叶大年院士非常关心家乡建设情况

特别是翻阅鹤山发展画册时

对家乡近年

在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

取得的可喜进步

表示满意和由衷的喜悦

叶大年,江门鹤山人,1939年生于香港,中共党员,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矿物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主要从事矿物学、晶体化学和矿物材料学等方面研究,开拓了矿物学新领域——结构光性矿物学。

叶大年院士研究的领域很宽,涉及矿物学、晶体化学、矿物材料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甚至经济地理学。

幼年时光

叶大年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因为父亲是铁道工程师,工作流动性极大,叶大年不满一岁就和两个哥哥跟着父母回到内地。在他7岁前,一家已在云南、四川、广西一带转了一个圈。1943年,云南也成了抗战前线,这时叶大年的祖父已过世,父亲以为祖父会留下一些遗产给他们,于是让母亲带着叶大年三兄弟从云南回到鹤山古劳老家,但祖父的遗产已经坐吃山空。他们在家乡生活了半年就返回了昆明。1946年,全家又迁往贵阳。

▲1942年,叶大年(前排右一)一家人在云南呈贡龙街合影

叶大年读小学前,被认为是几个孩子中“天资最差”的。10以内的数,他尚可以掰着指头数,但10以上的数,就没法数了。母亲教他,数完手指头就数鼻子、眼睛、嘴巴、耳朵,再数不过就数脚指头,直到数纽扣。叶大年问母亲,5加10等于多少?母亲答:15。过一会他又问,10加5等于多少?母亲便叹气:这孩子真笨。

当然,那只是小时候。后来,叶大年的读书成绩一直都很优秀。1958年叶大年进入北京地质勘探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普查系读书。1966年,叶大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论证两大板块在大别山拼合

1976年夏,叶大年带着同事到河南信阳地区从事找富铁矿的野外工作,听到当地地质队的同志议论:信阳地区一个叫熊店的地方发现的榴辉岩应该叫变质辉长岩,因为它周围的岩石变质程度较低;如果是榴辉岩,应该是高压高温产物,其围岩的变质程度就应该很高。

同时,他们还争论该地区云母片岩中的白云母定名有问题。

这两条线索就如同火光,促使叶大年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他马不停蹄地赶到熊店采集榴辉岩,又去采集白云母片岩。回到北京后,叶大年立即投入了室内矿物挑选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系统的研究、精确的化学分析和鉴定,叶大年关于这方面的一篇论文横空出世,震惊了地质界:它论证秦岭——大别山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缝合线,证实了中国大陆在大别山拼合!

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反响很大,以致有些学者以为叶大年是一个大地构造学家。他说:“其实我并不懂大地构造,这篇文章是在铁矿工作中‘顺手牵羊’而已。”

矿物学专著填补空白

年轻时,叶大年一想问题就要想到底,有时整夜不眠;当思考推理无果时,就暂时放一放,有时一放就是几年、十几年。这些问题并不是“弃置”,而是一直“储存”在叶大年的脑海中。

叶大年还在读大二时就注意到专业基础课光性矿物学只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几乎没有什么理论可讲,他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探索矿物光学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他奋斗了整整25年,终于揭示出一个个定量或定性的规律,他把这个领域称之为结构光性矿物学。这是他最得意的研究成果。他还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结构光性矿物学专著,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干前人没干过的事

叶大年曾说:“我要研究别人没研究过的事情,或者是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而且以此为快。”

为了了解炽热的岩浆,叶大年主动去系统研究铸石学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为了研究铸石学,他“下沉”工厂。当时,铸石工业几乎是手工业,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叶大年在摄氏1000多度的高温炉旁坚持了七八年的研究,写出很多岩石学、矿物学的理论文章,既解决了工厂技术难题,又解决了铸石工艺理论,将这项研究推向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产水泥需要大量沸石。叶大年认为,沸石矿应该不会离铁路太远,因此建议只在铁路货站5公里以内找矿。结果在河北围场县的几个火车站附近发现了沸石矿。后来,围场县成为世界上沸石矿开采量最大的地方。

发现城市对称性分布

▲2007年,叶大年(右一)在内蒙巴丹吉林沙漠考察

叶大年曾三次考察三峡地区。从那以后,他转而研究经济地理学。

100年前,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叶大年想:普通的地图上还能有惊人发现吗?他在各种地图上比比划划,用了10多年的时间揭示出一个重要的规律:城市对称性分布。

比如,以珠江——北江为曲线对称轴,他发现粤东和粤西的城市一一对称:广州、佛山、清远和韶关在曲线对称轴上,香港与澳门、深圳与珠海、东莞与中山、惠州与江门、汕尾与阳江、汕头与湛江、潮州与廉江、揭阳与茂名、河源与肇庆、梅州与云浮、南雄与连州一一对称。

今天地图上的城市就是过去城市化的结果,当发现已有城市分布的对称性规律,就可以此为前提,预测未来新兴城市崛起的地方,了解地方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

来源:邑海同心、江门科普

整理:鹤山市融媒体中心(鹤山广播电视台)

一审/责编:曾双庆

二审/监制:吕桢华

三审/总监:吕悦怡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