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巡梅”、分析病虫害,管理智能管控系统代替人工“照顾”农作物……在普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不见梅农忙碌的身影,“5G+AI”实现“慧”种地,让种植户有效“解放双手”。
普宁市有着700多年的青梅种植加工历史和丰硕的成果,是享誉世界的“中国青梅之乡”。近年来,普宁市加快建设青梅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青梅种植和生态特色、企业品牌文化等资源,助力青梅产品销路快速打通,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揭阳移动推动5G、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到青梅种植、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帮助产业管理者和果农们实现精细化管理。
“目前,我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了青梅产业转型升级工程项目,包括青梅产业园土地普查系统、产业园5G云名片系统、产业园VR全景展示与青梅加工全流程互动系统、青梅产业园大数据系统、数字化农业管理系统等。”在普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揭阳移动普宁分公司副总经理苏华鹏打开大屏幕,对各大系统一一进行演示,大量数据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其中,微型气象站和种植基地环境监测节点设备在青梅种植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梅农们的‘左膀右臂’。”苏华鹏表示。
如何利用天时地利提高青梅产量和质量?这是农户最关心的问题。
智慧种植系统中的微型气象站便如梅子林里的一双敏锐的“眼睛”,全天候监测作物生长的重要数据,包括温湿度、光照强度、气压、二氧化碳等情况并进行异常实时提醒,为农林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提供关键气象数据。种植基地环境监测节点设备则负责监测土壤EC值、土壤温度、叶面温度等,全天24小时云记录并形成预警记录,通过手机App或者产业园大屏直接体现给农户,数据化实时展示当天的农作物生长情况。“这些设备对我们日常的农事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特别是极端天气、台风天的应对,既有个提前的预警,也能做数据参考。”梅农陈伯说道。
“青梅的最佳种植方法是什么?”“台风天来了怎么预防?”只要输入相关问题,揭阳移动利用AI技术开发的全国首个青梅AI产品“普宁美梅”就能轻松“秒回”。
据介绍,在“普宁美梅”中,通过人机对话模式,农户和消费者们在手机上即可了解相关信息和内容,提供量身定做的种植管理建议,助力农户及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决策。“借助AI技术我们可以智能监测和管理青梅种植,确保青梅在最佳的生长条件下生长,帮助果农们减负,提高青梅种植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说起数字技术在青梅种植过程中的作用,普宁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行政经理陈荣通不禁点赞。
目前,普宁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青梅产品加工示范区,形成了由20多家工厂参与的青梅加工集群,年加工青梅超1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青梅加工基地。普宁青梅作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已带动30多万梅农增收。“除了种植环节,数字技术在青梅销售和宣传推广方面的应用也颇具成效。”据陈荣通介绍,AI智能技术整合了青梅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如种植农技、销售对接等,实现了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和信息的无缝对接。而通过5G云名片系统、青梅产业园VR全景与青梅加工全流程互动系统等平台,更好地对外宣传和展示“普宁青梅”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普宁青梅生产规模全国第一,全市青梅种植面积16.8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加工产能、市场份额全国第一,三个“第一”折射出普宁青梅的强大优势和鲜明特色,也是数字技术在当地实践应用的重要成果。
“AI和5G技术的融合应用,集成了种植管理与智能化、病虫害预测及防治、品牌建设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也为政府和农户们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推动普宁青梅产业智能化、高效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打响普宁青梅的‘金字招牌’。”对于中国移动数字技术赋能普宁青梅产业的发展,普宁市水果蔬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推广研究员佘丹青有特别的感触。
近年来,随着相关项目应用建设的持续推进,青梅产业已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商品化的生产格局,开发出多种青梅精制产品,也带动了相关文旅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普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加大普宁青梅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认识认可青梅、接纳青梅产品,进一步拓宽青梅销售渠道,推动乡村振兴。”佘丹青说。
撰文:唐楚生 张冰纯
通讯员 林杭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