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土门村的百日之变

南方+

盛夏的云浮,碧天澄澈,山林满溢生机。从云城区沿着265省道驶向天马山,走过约10分钟的盘旋的山路后,云城街道土门村委会新屋村在起伏的林带里隐约可见,房前屋后,清新的花,郁绿的树,在一场夏雨后愈加挺拔。

时间回到今年初,这里还是农房脏乱、房前屋后堆满杂物的普通小村。今年2月,云城区紧抓土门村作为首批省定典型村的机遇,启动了对新屋村的改造。仅仅100多天,新屋村的村容村貌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村道平整,农房“穿新衣”,新建广场,花园广布。如今,村里休闲空间多了,活动多了,从云浮其他县(市、区)到此的参观者、学习者更是络绎不绝。

一次凝聚合力的百日蝶变,唤醒了沉睡的乡村。在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热潮中,土门村新屋村的变化展现了乡村的巨大可能性,给“云山秀水翠满城”的生态规划图景再添新注解,为云浮广大乡村带来了启发和思考。

新屋村房屋红瓦白墙,道路干净整洁,菜园整齐,花园靓丽。

新屋村房屋红瓦白墙,道路干净整洁,菜园整齐,花园靓丽。

一场机遇

变旁观者为参与者

俯瞰新屋村,以红色琉璃瓦为顶的米黄色房子有序排列,周围是连绵绿山,走进村中,从前杂草丛生之地变身绿地和小公园,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早已不见,乱搭乱建的棚屋变成了篮球场和花台,如今村道平坦,推门见绿,景色可人。

环境真提升,和美有实感,可感可及的变化让村里人的幸福感更足。而这场山乡蝶变要从一个机遇、一次调研、一场拜访讲起。

2023年末,土门村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省定典型村。土门村是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位于云城区“南药之乡·绿色康养”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精品段,再次获得“典型村”这个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认定,包含新屋村在内的16个自然村迎来了改造的重要契机。

今年大年初五,云城区委主要领导到新屋村调研并开展植树活动。调研发现,在绿美生态建设中,村子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整体仍是“有新屋没新村”,杂乱无章、杂物乱堆、杂草丛生的现象不绝,特别是“三清三拆三整治”不够彻底,与一路之隔的朱屋自然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云城区决定支持10万元给新屋村作为风貌提升的启动资金。

调研之后,云城区掀起了一阵热潮——“干群齐动手,答好‘四道题’,共建美丽家园”活动全面铺开,要求区四套班子下沉一线,挂钩到各镇(街),区直各单位联系到8个典型村的自然村,答好环境综合整治“优先题”、风貌管控“必答题”、绿化美化“基础题”、美丽圩镇“加分题”,展现挂钩联系村子的干净整洁有序美观,示范引领更多村民投身和美乡村建设。

行动之下,“四旁”“五边”均进行了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屋村一部分村民升级家园的需求强烈,他们找到新屋村村小组长张石明反映了想法——“希望孙子在村里就能骑车玩耍”“希望有个锻炼的地方”等。

张石明主动找到云城街道,带来了村民的心声:“隔壁村建设得这么漂亮,我们村有条件有空间,我们也要改造!”张石明提到的隔壁村朱屋村,同属土门村委会,在此前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中抢抓机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云城街道对村里的反响很认可,提出首先要取得全体村民的一致同意。“发动群众的事儿,交给我!”良机在前,张石明充满信心,立马与街道和土门村干部、有志推动改造的村民走访调研。在原有“好人队伍”的基础上,土门村组建了由农村退休老党员、老村支书、老教师、乡贤和热心公益的村民等11名村民组成的“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

互助工作队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开会研讨,最终征得村民一致同意。过程中,为了说服村民让渡空间给公共设施建设,张石明率先把自己家里的4亩自留地无偿让给村里修建道路。示范带动下,村民们一个个主动清拆自己的猪舍、鸡舍和杂物房,主动无偿让出自己的自留地、菜地给村里修建广场和道路。

看着忙碌的施工队,不少农户更发动全家老少齐上阵,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由“要我建”变成了“我要建”,大力支持和配合乡村整治的各项工作,各项改造工程开始有序推进。

改造前后山绿化率不高,猪舍、鸡舍和杂物房乱搭。

改造前后山绿化率不高,猪舍、鸡舍和杂物房乱搭。

改造后“一亭一廊一绿岛”的后山公园,是村民散步的好去处。

改造后“一亭一廊一绿岛”的后山公园,是村民散步的好去处。

一种方法

用脚步丈量出规划图

从前,夜幕降临,新屋村很快就进入“安眠时分”。如今,村庄的夜晚精彩了许多,文化广场上村民的舞姿动感,篮球场时有赛事举行,路灯装点了后山,不少人在此散步。

后山可谓是新屋村的一个亮点,但在一开始的建设版图中,后山并不在规划内,仅是村内堆放杂物和改造材料的地方。改造时,有村民发现,这片山坡视角独特,可俯视小村,又连接后方山林,仅作“临时仓库”有些可惜,不如也加入改造计划。于是村民们找到镇村干部、技术团队商量之后,决定把后山改造为“一亭一廊一绿岛”的后山公园。

像这样村民说点子、提意见的事例还有很多。区、街道和村在工程之初就达成共识:示范引领,广泛动员,让乡亲看到乡村变化,真心实意参与和美乡村建设。

村民习惯于日间各自繁忙而晚间扎堆闲聊,互助工作队的“乡村夜话”常常在村里上演。土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其明与村“两委”干部张国耀、张国健和张石明等,围绕“在哪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关键问题,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与村民共同挖掘特色资源、研讨规划,将村民“满不满意”作为新屋村建设“合不合格”的标尺,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如何腾出成片绿化空间的方式方法。

“降坡后的泥土可以搬运到菜园种花草!”“旧的石磨和瓦罐可以作装饰,有些蔬菜也是好的观赏植物!”互助工作队、村民代表、热心乡贤等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协商议事,联合开展实地调查,根据农村的实际和村民意愿,脚踏实地绘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的“施工图”。

据统计,在业务部门骨干、专家技术团队、乡贤长老等开展实地调查3轮后,确定以清拆危旧废弃房屋、清理卫生黑点、清除荒地杂草等方式腾出成片绿化空间,规划绿化点位22个,面积11150多平方米。

村民向往的和美家园已落在纸上,资金筹措成了关键。土门村变传统的“党委政府单投”为“社会多方众筹”,推行“财政奖补+群众自筹+部门助力+投工投劳”模式,为新屋村打造示范村多方筹集资金:区委支持10万元;从区乡村振兴示范带专项债券资金中争取150万元,助力啃下农房风貌管控、道路建设等“硬骨头”;产业帮扶云城区的佛山市高明区支持对口帮扶资金50万元;云城区供电、区移动、区电信、区联通等单位,协同推进新屋村“三线”整治工作,折算助力经费50万元;乡贤座谈会等系列活动中,共收到捐资捐物折算为42万元。

入村道路坡度变缓,杂草消失,荒地变广场,院落变美丽,棚屋变公园……随着改造工程一天天推进,新屋村每天一小变、三天一中变、一周一大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投身义务劳动。据统计,区、街道、村三级干部和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共计约6000人次,按照每人每天100元计算,折算资金约60万元。自己人上阵,干好实实在在的体力活,为新屋村成功改造节约了一大笔人力成本。

改造前村道窄且坡度高。

改造前村道窄且坡度高。

改造后坡度放缓,路面加宽,和谐雅致。

改造后坡度放缓,路面加宽,和谐雅致。

    

一个示范

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

在锣鼓声和热闹声中,醒狮开路,几十个身穿红色旗袍,打扮一新的外嫁女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娘家。这是今年“五一”期间,新屋村外嫁女回娘家联欢的活动现场。彼时,新屋村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毕,外嫁女看到家乡的变化心情激动,于是自发组织了活动,以慰问长辈走访亲人,合影留念记录家乡的巨大变化。

在外嫁女返乡活动中,一行人结合自身经历实际,对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推进乡村绿化工作开展深入讨论交流,积极建言献策,主动捐款捐物,现场支持家乡建设资金10万多元。

红红火火的乡村聚会,成了新屋村留住人气的一个例证。住在这里的村民觉得,现在回村就像进了景区,一名老党员感叹:“活了80年了,做梦都没想到家门口就有公园,还有篮球场!”

云安、罗定、新兴、郁南等兄弟县(市、区)派员交流,“取经”的团队络绎不绝,甚至有乡镇组织班子成员、村民等前前后后来了5次,更有远近村民前来打卡,安排一场乡村游。从广州来采风的专家说:“在这里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环境提质提优,村民维护环境建设成果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以前找不到停车位的难题不见了,现在有了宽阔平整的地块,大家都自觉规范停车;乱丢烟头、水瓶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如新的路面。

“看到的是环境,感觉到的是人心!”有来访者感慨,现在新屋村给人朝气蓬勃的印象,这既是外部环境的优化,更是精神面貌的提升的结果。

村民生态意识的提高,让新屋村保持干净整洁靓丽底色可持续。云城街道和土门村党支部探索了一条全民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实现共同缔造的乡村管理的新路子:把43户村民分成30个家庭单元,坚持每天一个家庭单元参与轮值,持续开展公共场所绿化管护和优化提升工作。

村民建设积极性得以调动的同时,基层治理也得以更好开展。土门村一方面将乡村绿化美化管护、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创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和认领管护责任岗等纳入“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积分管理机制,激励村民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开展乡村绿化净化美化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抓好村子改造所激活的认同感,广泛开展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不断推动移风易俗。

如今,乡村“面子”更漂亮了,“里子”谋划也没有落下。“看!这边是驿站,接待游客,后山则可以种植油茶,还有梯田,在水稻收割之后能轮种草莓。”当地村民盼望着,将新屋村与朱屋村的田园综合体、民宿等设施串联一体,呼应南盛镇黎明飞瀑、前锋镇崖楼古村落等资源,让连片的文旅规划变为现实。

■一线观察

新屋村的改造经验

可复制可推广

近段时间,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道土门村很“火”,尤其是下辖的新屋自然村,凭借其在今年数月间实现美丽变身,人气迅速上升。

蝶变与高人气的背后,是抓实机遇的实践。自“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以来,土门村作为首批省定典型村,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紧抓实典型村建设工作,党建引领各项重点工作,一个有产业、有颜值、有内涵的和美乡村逐步映入现实。

仅仅100多天,新屋村的村容村貌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房舍变景观、村庄变景区。这引起了各级的关心关注,小村的成功源于什么?有来访者曾说:“看到的是环境,感觉到的是人心!”这句话点出了新屋村蝶变的秘诀和意义。

从山乡巨变、山林青秀的画卷中,再读党建引领的重要性。当地成立乡村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以清拆危旧废弃房屋、清理卫生黑点、清除荒地杂草等方式腾出成片绿化空间,规划绿化点。从规划开始,土门村凝聚党群合力开展各项工作,建立“领导干部包村、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实现广泛动员,凝聚起“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的强大合力。

从各界参与、主动作为的场景中,看见“人”的力量。在打造和美宜居新乡村的事件中,互助工作队力量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外嫁女回娘家联欢,还是“乡村绿化,党员带头”“我为家乡添点绿”等活动,通过付出真情,唤起认同,换回感动,激发“同心干”的心劲儿,让乡亲们亲眼看到乡村变化,从而真心实意参与和美乡村建设。

从可感可及、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中,唤醒乡村的“想象力”。新屋村接待的客人一批又一批,名气由市内外到省内外。可以说,从闲置到活化,从杂乱到整齐,土门村正把“绿美”的色彩铺展到更广阔的地方。在云浮,朱屋村、新屋村的变化正示范带动更多村庄以更大力度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要而言之,在新屋村的案例中,机关的干部、基层的干部、广大的群众都真正被发动了起来。在“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云浮需要的就是新屋村蝶变所展现的精气神——凝聚起“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党群合力,当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认识变成认同,当一个带动更多,镇村自会由内而外焕发蓬勃生机。

南方+记者 崔洪铭  

通讯员 胡鸿 刘丽冰 张晓玉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李婉芬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