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古城②:红色故事与“阳江三宝”的文化印记 | 阳江历史文化行

南方+

开栏语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023年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行走在千年古城,能发现星星点点红色印记,或是阳江和两阳地区革命活动旧址,或是革命烈士故居旧居。

文昌宫。陈步上 摄

文昌宫。陈步上 摄

短暂的革命高潮期

阳江古城曾在上世纪20年代经历过一段革命高潮时期,曾是革命活动中心。

阳江城内的文昌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初期国共合作的见证者。据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1925年年12月,敖华衮、吴铎民、何毅、欧赤等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名义,先后被派往阳江县从事农民运动,在文昌宫设特派员办事处。当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阳江支部在文昌宫成立,欧赤为书记。1926年3月初,中共阳江县支部也在此成立,书记为敖昌骙。接着,11月,阳江县农民协会于文昌宫成立。敖昌骙、敖华衮、吴铎民、欧赤等均为中共党员。

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也在阳江掀起高潮。上述县志记载,1925年12月8日,阳江首个工会组织——理发工会在县城成立,此后酒米工会、车衣工会、茶室工会等相继成立,成员分别在90人以上。192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当天,国民党阳江县党部工人运动委员陈俊伟主席,召开劳动节纪念大会,社会各界50余个团体代表,到会者逾千人。

两个月后,酒米工人因生活困难向资方提出改善待遇要求,中共阳江县支部调动了农军及相关武装数十人进城支持罢工,酒米工人坚持10余天,取得了一定成果。

陈必灿烈士故居

“十七烈士”血洒广州

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打破了这一大好革命形势,1927年4月15日凌晨开始,反动派在阳江全县展开大搜捕,阳江“十七烈士”,既有共产党员敖昌骙、谭作舟、黄贞恒、吴铎民、关崇懋、梁本荣、陈必灿、谭启沃、王德符、陈鸿业、张乐华,共青团员冯尚廷,中共阳江县特派员罗济奇,也有非共产党员梁济亨、敖华日、梁洸亨、梁泮亨,均被押往广州。

1928年8月15日,陈必灿在狱中撕下白格布底衣,写下遗书:“今儿先天下之忧而忧,且为谋多数人之幸福而死,生不负于有生之时,死能名于已死之后,此则儿虽死实为不死,两大人无子实为有子,幸何如之!”21天后,即1928年9月5日,除张乐华被判无期徒刑后病死狱中,其余16人均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陈必灿故居在阳江城福祖社7号,为一座砖瓦木结构平房。陈必灿实为阳春岗美人,房屋是其在阳江县立中学求学时,父亲为他买下的,供他读书时住宿。

此后,阳江革命进入低潮,革命活动也转入地下,且开始了艰难的地下革命活动史。大革命失败后,并没有吓住阳江县的革命活动,不过中心应逐步向乡村转移:1928年4月初,中共阳江县委建有4个支部,其中阳江城有一支部,其他均在乡村。即便如此,到1929年秋,阳江县委与省委失去联系后,被迫停滞组织活动。

阳江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北山公园内

百余烈士魂归北山

直到抗日战争开始的1937年,阳江才又重新建立起党组织:1937年10月,中共阳江县特别支部在阳江县城濂溪小学成立。林元熙烈士故居则在1939年至1940年是中共两阳工委旧址。1942年3月,在许深记皮箱店(今南恩路296号)设立的中共中区特委交通站,成为中共阳江地区隐蔽战线的中心。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阳江党组织则在城内的埠尾路57号,今埠尾路11号,开设“广源店”,实为中共阳江县特派员工作机关,以经商作掩护,组织和领导阳江地下革命斗争。

1957年,阳江在今北山公园内修建了“阳江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后面设方形烈士墓室,用水泥砖灰构筑,安放着大革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00余名革命烈士的骨塔。1984年6月阳江县人民政府重修,将103具忠烈骸骨火化,贮骨灰于盒内,安放在墓室里。墓室前灰塑“烈士之墓”4个大字,右用大理石镌刻《阳江革命烈士墓室记》,左用大理石镌刻革命烈士英名。这里已是阳江市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阳江人纪念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阳江同胞遇难旧址在大闸社1号即阳江国营小刀总厂正门附近

延伸阅读

在阳江城众多纪念遗址中,有一处最为特别:抗日战争时期阳江同胞遇难旧址。

1941年3月3日,日军占领北津后,顺漠阳江而上,入侵阳江县城,并在近郊塘背村驻兵,6天杀害村民87人。1997年3月3日,阳江市政府在村民遇难旧址池塘南边建立起纪念碑。

该址位于马洲东路大闸社,现阳江国营小刀厂正门前。

工业遗存

“阳江三宝”等非遗的古城印记

阳江古城内外,曾一度是阳江工业重地,“阳江三宝”的小刀、豆豉、漆器等许多非遗曾在这里留下了美好记忆,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工业厂房旧址。

许多人或许不知道的是,民国以来商业繁华的南恩路,就曾是“阳江三宝”之一的阳江漆器重要的生产地,从这里,许多阳江漆器品牌走向全国,扬名海外。

上个世纪30年代,该路段西面有漆器店20多户,还有分布于古城内外的西濑、塘基头、华濠、新店、南门街、河沿社、石觉头等的家庭作坊20多户,从业人员高峰时期达700人。

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1966年前设在南恩路西段。陈步上摄

曾是国家轻工部漆器行业定点厂之一的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于上世纪50年代成立时也在南恩路西段,其中,该路南面290号、292号、294号为厂房,北面201号、203号、205号用作办公兼厂房。

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时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田汉,曾在此街留下足迹:1962年4月13日,他到该厂参观,并为阳江漆器题诗:“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直到1966年,该厂搬至古城北门外,今北环路63号,距离名胜古迹地北山公园和北门巩桥,步行六七百米即可达到。不过该址现已改建为住宅区。

阳江古城内外,曾一度也是阳江豆豉生产销售重地。1866年创立的“三德豆豉”是阳江早期最为知名的豆豉品牌,曾远销恩平、开平、新会、江门、台山、广州、香港等地,是晚清阳江销量最大的豆豉坊。

其曾在阳江县城甜酒巷开坊制作豆豉,如今,其旧址至今保存,位于江城区人民医院西面。其中一栋楼是三层青砖建筑,年久失修,墙体上被用红漆写上“危险”字样,一些外墙不知什么时候生长出爬山虎,房顶也有不知名的小灌木,显示出了深深的岁月痕迹。

阳江国营豆豉厂转制后至今仍在经营,也是阳江豆豉行业两家规上企业之一。陈步上摄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阳江县国营豆豉厂,是阳江县10多个国营厂之一,最初建在今渔洲路52号,该址也是民国品牌“源泰”豆豉厂址,后又搬到渔洲路75号,最后才后搬到了现渔洲路牛路口。到1983年该厂产量创历史新高,达1250吨,即便到今天,能达到该产量的公司也屈指可数。也因此,当年,阳江豆豉被评为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该厂转制后,更名为“广东阳江豆豉有限公司”,至今仍在经营,也是阳江豆豉行业两家规上企业之一,其生产的“阳江桥牌”豆豉远销各地。

阳江国营小刀总厂旧址。陈步上摄

建于1958年的阳江国营小刀厂旧址,位于广东阳江豆豉有限公司南面约500米处。该厂曾是国内同行业中产值、产量、品种、创汇最多的企业之一,被列为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各式品种280多个,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该厂现已停产,但其留下的遗产——人才和技术为当代阳江刀剪产业在初创时期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位于城西——江城区西濑社区漠阳江畔的阳江渔船厂,则是广东重要的造船厂之一,以制造木船为主,最初名为广东粤西造船厂,所产渔船供粤中、粤西和广西沿海渔民。同时,这里也是粤西地区渔船修造中心。该厂不仅能造船,其设计能力还相当强大。1985年,该厂设计的“广东68总吨木质双拖渔船”等三种木质机动渔船船型的图纸,被选刊于《中国海洋木质机动渔船图集》。

阳江渔船厂早已停业,厂房掩盖在树林之中。黄慧摄

如今,古城内外的厂房大多不再经营,或随着时代发展,搬迁到郊区、工业园内,但他们留下来的厂房建筑,却是阳江古城近一百年来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众多工业遗存的文化价值也在现代被日益重视。阳江也正计划将阳江渔船厂打造为文化创意园,通过“工业+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传承和活化利用阳江木船文化,让传统工业遗产迸发新的活力。

阳江小刀、豆豉、漆器等传统产品的非遗价值也被发掘。2011年,“阳江漆器髹饰技艺”被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位于古城内知名的“广泰成”漆皮箱,在去年被列为“1911年至1949年间代表作不准出境名作坊”。阳江豆豉酿制技艺、阳江传统小刀制作技艺、传统刀剪制作技艺等很早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悠久的非遗传承历史和文化,则应是阳江古城不可分割的一段历史和重要的文化记忆。

阳江古城内外重要红色印记和工业遗存表

2

【参考文献】

除文中引用历史文献外,还参考了如下书籍:阳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阳江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编写的《古郡鼍城》、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阳江市文联编著《文化阳江》系列之《文化胜景》、阳江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编写的《鼍城史话》、张晓辉和张永春著《民国时期广东两阳史》。

【特别鸣谢】

特别致谢阳江文化学者钟元照、陈泽满。因为阳江古城历史久远,街巷多、复杂,有的只有一两米宽。在公开售卖的纸质地图和手机地图APP上,一些街巷没有标注名称,许多文化建筑、名人故居无法用导航搜索。两位文化学者亲自带领笔者走街串巷实地探访了众多名胜古迹。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黄韬炜

统筹陈步上

采写陈步上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