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许多高校的暑假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期间,许多大学生深入阳春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一线实践相互结合、将专业优势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既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建议,也在个人成长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连日来,由省内高校大学生组成的133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来到阳春市,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科技创新、文旅开发、产业发展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留下了助力阳春乡村振兴的足迹,也进一步打通了基层需求与高校资源之间的供需对接机制,为阳春市“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力量。
新技术赋能沙姜产业发展
近日,在共青团阳春市委员会的指导下,佛山大学红风古鸢大学生实践团来到阳春市双滘镇旱田村,开展以“科技兴农,义暖人心”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社会实践活动。
红风古鸢实践团由佛山大学医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工业设计与陶瓷艺术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连日来,团队实地走访了双滘镇沙姜种植基地,了解当地沙姜种植现状,对如何打造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提出建议。
团队巧妙运用无人机监测系统。捕捉株高、叶色等关键信息,观测沙姜植株的生长状态并及时反馈给农户,帮助农户做好田间管护。同时,团队充分发挥创意与想象力,以当地特有的姜花为灵感源泉,设计出“姜小弟”文创品牌人物形象,为当地打造沙姜品牌提供了有益参考。
为助力农产品销售,该团队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直播平台对沙姜种植地进行直播,让消费者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增加购买欲望。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制作了一系列视频宣传片,并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双滘镇沙姜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其间,团队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了口腔检查、血糖血压测量等基层义诊活动,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大学生们耐心细致地为村民检查身体状况,解答健康疑问,普及日常保健知识,推动健康意识深入人心。
助力生猪养殖绿色转型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向“阳”而生环保先锋队来到有“猪苗之乡”美誉的阳春市岗美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环保知识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宣传、调研生猪产业等实践形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抵达岗美镇后,团队在该镇团委兼职副书记陈威的带领下,来到轮源村调研生猪养殖产业发展情况。通过与村有关负责人交流,团队获悉该村目前通过沼气池处理粪污,并利用粪肥浇灌菜园和果树等,以减少环境污染。
该团队发现,随着环保标准不断提升,传统的粪污处理方式易造成废弃物总氮排放不达标等问题,不利于长久发展。为学习借鉴绿色养殖经验,团队前往岗美镇晖腾鹅养殖场,了解到养鹅场将养殖废水用来浇灌牧草,有效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调研后,团队就生猪养殖的粪污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养殖户对有机肥的使用意愿等内容与当地干部进行交流,并咨询了华南农业大学相关领域专家,尝试提出了生猪养殖产业优化建议。
为普及国家学生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同时传播绿色环保理念,实践期间,该团队在岗美镇文化中心广场开展了以“资助育人与环保同行,点亮希望之光”为主题的摆摊宣传活动。活动现场,许多群众参与环保棋互动游戏、环保涂鸦、环保知识回答等活动,增进了环保意识。团队成员积极向群众发放资助政策宣传折页和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指南,帮助家长和学生深入了解资助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活动反响。
“只有扎根乡村沃土,才能真正了解乡村产业。”该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农林类高校的学子,他们将不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与智慧光芒。
连日来,由省内高校大学生组成的133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来到阳春市,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科技创新、文旅开发、产业发展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留下了助力阳春乡村振兴的足迹,也进一步打通了基层需求与高校资源之间的供需对接机制,为阳春市“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力量。
专业优势促腊鸭产业升级
近日,广东海洋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鸭鸭兴乡”团队联合岗美镇开启了“三下乡”实地调研,开展系列推动科技助农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实践活动,助力“百千万工程”。
岗美镇位于阳春市东南部,坐落在漠阳江中下游。这里以种植水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为主,尤以甜薯、腊鸭、豆豉等农产品闻名。腊鸭产业是岗美镇的特色产业。2023年,岗美镇的腊鸭产量已经达到大约55万只,年产值突破4200万元,腊鸭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为了更深入了解腊鸭的生产工艺,实践团队前往岗美腊鸭的发源地岗美镇岗北村,与岗美腊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儒团深入交流。团队了解到,传统的岗美腊鸭制作工艺包括放血、脱毛、开膛、剔骨、腌制、清洗、晾晒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制作一只正宗岗美腊鸭,需要7—9天的风干过程。因此,腊鸭产业面临着“靠天吃饭”、机械化水平低、小作坊经营模式分散等问题。岗美镇正计划建立腊鸭集中加工厂,提升岗美镇腊鸭的生产效率,并推动腊鸭商品化和规模化。
为解决腊鸭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实践团队与岗北村负责人李麟深入交流,了解腊鸭产业未来发展规划,并探讨了以工艺创新推动腊鸭产业发展的可能性。此外,团队还在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寻找最适合腊鸭批量化生产的制作工艺,探索应用食品保鲜技术来提高腊鸭品质。实践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探索新的腊鸭生产技术,并发挥专业优势为岗美镇腊鸭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精彩镜头记录文化底蕴
在阳春市松柏镇新联管理区,一座承载四百多年历史的古窑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扶提古窑,这座始创于明朝天启年间的陶瓷艺术宝库,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现,更是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近日,由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师生组成的无限创造突击队走进扶提古窑陶瓷厂,对话阳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松柏扶堤陶器烧制技艺”项目第16代传承人冯君文、第17代传承人冯洪深,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亲身感受非遗古窑的传承与发展,并拍摄文化纪录片,将这一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多人。
在拍摄体验拉坯、晒坯、修坯和刻花等陶器烧制技艺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不仅了解了陶艺制作的技能,更深刻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大学生们还纷纷制作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以及对工匠精神的深刻领悟,进一步激发了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同样是用镜头记录文化底蕴,近日,广东海洋大学“墙强联手”突击队的大学生们来到阳春潭簕红色展馆,开展红色宣传片拍摄实践。他们不仅用镜头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也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呈现了展馆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镜头下,潭簕红色展馆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每一帧画面都凝聚着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在拍摄精制宣传片的过程中,团队精益求精,探索多样视角捕捉最佳瞬间,对任何不流畅的片段都耐心重录,直至尽善尽美。在无数次的尝试与修正中,大学生们不仅提升了拍摄技巧,也理解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宣传片拍摄活动展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与创新精神,体现了创新传播形式的努力,有利于更广泛地传播红色文化,更鲜活地传承红色记忆,为社会注入了一股青春的正能量。
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黄振航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