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元节的仪式感:看电白“人龙合一”舞出民俗狂欢

南方+

01:43

一阵激昂的鼓声响起,三条“蛟龙”狂奔而来,它们并非真龙,而是由数十位村民携手构建的“人龙”……8月17日—19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十四至七月十六,在茂名市电白区旦场镇旦场村,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人龙”被唤醒,上演了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狂欢。

“人龙”浩浩荡荡出发,转过旦场村街圩。张鹏飞 摄

这项独特的表演艺术,被称为“人龙舞”,它源自中国深厚的龙舞文化,其精髓在于“人”与“龙”的巧妙融合。顾名思义,人龙便是以人体环环相扣组合起一条龙。表演时,在领舞者的引领下,“人龙”随着鼓点节奏,时而蜿蜒盘旋,时而奔腾跳跃,展现出龙的威严与灵动。

组织者介绍,人龙舞在旦场村传承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公开资料显示,人龙舞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据说,其雏形是村民分成两队人马,进行“水战”。“水战”时,大人站在水中,将小孩托在肩上,让小孩对打。前面的小孩被打倒,后面的小孩迅速补上继续战斗,直到有一队小孩被完全打倒为止。“人龙舞”便由此演变而来,成为特色民俗并承传至今。

如今,人龙舞已成为旦场村最为隆重的民俗节日之一。每年中元节前后,也就是农历七月十四至七月十六的晚上,旦场村多个村子都会分别舞起人龙,驱邪祈福。

8月18日晚,一阵激昂有力的鼓声骤然响起,人龙便被唤醒了。只见一位头戴龙冠的少年,英姿飒爽地跃上大人的肩头,化身为引领全场的“龙头”。紧随其后,十数位仰卧的少年手脚紧密相扣,构筑起蜿蜒曲折的“龙身”。数十位体格健壮的青年则如同坚实的“龙脚”,稳稳当当地将“龙身”扛起。一条“人龙”便在众人的团结协作下腾空而起。

少年头戴龙冠,化身为人龙舞的“龙头”。张鹏飞 摄

人龙成形,立即吸引村民与游客的目光。许多人满怀虔诚,纷纷从“龙”身下方穿行而过,这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仪式体验,更是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祈愿。

人龙穿梭于街巷之间,展开“游龙”之舞。张鹏飞 摄

锣鼓声伴奏下,人龙在领舞者的引领下浩荡出发,穿梭于街巷之间,展开了一场“游龙”之舞。行进途中,人龙队伍时而行步如飞,伴随着响彻云霄的呐喊声,展现出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时而悠然前行,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吉祥与力量。所经之处,总能听到阵阵清脆悦耳的鞭炮声响起,这是村民们表达祈福纳祥、驱邪避害的仪式感。

旦场村开发区教育路与滨河路的交会处,是人龙舞的盛装舞台。三条人龙自不同方向腾跃而来,转过街圩的主要道路,最终汇聚于此,共同演绎了一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三龙共舞”奇观,将氛围推向最高潮。

人龙队伍疾步如飞,展现出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张鹏飞 摄

旦场村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沸腾起来。家家户户涌出家门,争相目睹演出盛况。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街道两旁,村民与游客肩并肩、层层叠叠,围得水泄不通。人龙的奔腾声、鞭炮声、锣鼓声与欢呼声交织成一片,构成了一曲激昂壮丽的乐章。演出结束以后,村里还会搭起戏台唱戏,不少人家里摆起筵席,邀请亲友共叙桑梓情谊。

旦场村家家户户涌出家门,争相目睹演出盛况。邓建青 摄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人龙舞生生不息,变成了集舞蹈、音乐、服饰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2007年,人龙舞入选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人龙舞作为茂名竞演节目之一,登上第一季魅力中国城的舞台。这种跨越时空的连结,把现场气氛托上高潮,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撰文】南方+记者 邓建青

【视频/剪辑】邓建青 张鹏飞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