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对对碰”爆火!不少人“上头”!家长请注意这些学生“赌局”

广东教育传媒
+订阅

盲盒,作为当下的潮流玩具

其玩法在不断更新换代

这几天,“乌龟对对碰”

这类盲盒玩法在网络直播平台

火速出圈

不少网友直呼“上头”

是什么东西具有如此“魔力”?

随小媒君一起来看

盲盒直播新玩法火出圈

“祖孙四代”树脂小玩具“硬控”全网

“一碰、两碰、三碰,再加三袋”“宝贝清台啦,加三袋回去自己拆”“三连许愿色,欧气啊,老板”……仿佛有统一台本的话术,不断添加到屏幕里的盲袋,桌上一张画好九宫格的纸片,再加上主播频频拍响的呼唤铃,这就是眼下网上最火的“乌龟对对碰”直播间。

“乌龟对对碰”是近期在网络直播平台上流行的一种盲盒玩法。消费者需先购买数包盲袋或者盲盒(每包一个乌龟),并许愿一种颜色。网络直播间的卖家会挂出几种“套餐”,如××元拆4包,××元拆9包套餐等。

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后,主播现场拆开包含不同颜色的树脂乌龟盲袋。玩法的核心在于“对对碰”,如拆出的乌龟颜色与买家许愿的颜色一致,或拆出两只相同颜色的乌龟,主播会额外加拆一包,继续与此前没有对碰的已拆盲袋组合,直到没有对碰为止。最终所有拆开的盲盒、盲袋都归买家所有。

而在短视频平台上,此类“乌龟对对碰”直播间不在少数,在线网友少则几百人,高峰期则有数万人。

不少玩“乌龟对对碰”的网友都有自己的“乌龟大军”。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晒出不同颜色的树脂乌龟“祖孙四代”;还有网友家中乌龟已摆满一地,并表示还有100多个在路上。

这类七彩小乌龟玩具的价格其实非常低,据了解,一个46mm的树脂乌龟在购物软件上的单价为0.8元,批发价约为0.5元。但是转手卖到直播间内后,乌龟的价格能卖到9.9元5只,翻了约四倍。

因为其本身成本够低,哪怕消费者运气好,能通过“加拆”额外获得几十只小乌龟,但最后商家仍然可能有盈利空间,毕竟100只乌龟也不过40元。

有网友认为,“乌龟对对碰”本质上售卖的并不是商品,而是“拆盲盒”的消遣娱乐体验。相比于实际收到的玩具,更多消费者从中收获的,是紧张刺激的情绪价值。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乌龟对对碰”的本质是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商品,以其独特的玩法增加趣味性。但因为盲盒本身具有新奇、不确定的刺激因素,或导致一些消费者出现非理性消费或冲动消费的情况。

特别是未成年人,由于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在直播间中被刺激消费所吸引,超出自身的实际承受能力。

陈音江表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禁止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来销售盲盒,但有关商家必须确保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

直播商家应确保产品合格,显著公示商品名称、类型、样式和盲盒抽取规则,确保消费者知情权;

公示抽卡概率,避免通过后台操控等方式,损害消费者权益;

商家在直播视频中的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和真实商家信息;

保留抽取概率、结果和直播回放等记录;

建立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设置账号识别、身份识别等措施,避免超出年龄和智力范围的消费。

除了“乌龟对对碰”

另一种盲盒也在未成年人中流行⬇️

小学生沉迷抽卡无法自拔

天价卡牌炒到21万元

一些群众反映,市场上有一种叫做卡牌盲盒的产品,在未成年人群中无序销售,孩子们动辄几十元甚至数千元购买这类盲盒,沉迷其中,家长们很是苦恼。

很多城市的商场里,卡游连锁商店的生意异常火爆。顾客大部分都是孩子,他们几乎都是冲着“小马宝莉”卡牌盲盒而来。这是一款以“小马宝莉”动画片中的形象为原型制作的一款卡牌盲盒产品。

卡游公司在每个盲盒系列产品里,都设计了普通卡位、中卡位和高卡位。卡位越高越稀缺、抽出来的概率也就越小。只有购买之后拆开包装,才能知道自己购买到的究竟是哪几张卡牌。

据央视报道,孩子们只对稀有卡位感兴趣,拆出来的其他中卡位、普卡随手就扔掉。为了攒齐这些稀有卡,孩子们近乎疯狂地花钱抽卡,家长们对此更是苦不堪言。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中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是不可以独自购买这类卡牌盲盒的,但作为“小马宝莉”卡牌盲盒的出品方,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并没有遵守相关规定。

除了线下的卡游门店,在卡游APP和小程序上,孩子们自己的未成年人账号也可以随意下单。

为了让卡牌更具有价值,甚至为了这种卡牌能再次交易,很多消费者会将买到的卡牌拿到卡牌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卡牌评级机构通过卡面的品相进行分数评定。重庆一家卡牌评级机构一周就能评十几万张卡,其中“小马宝莉”卡牌占大多数。

有了所谓的评级,这些卡牌的身价开始飙升,根据所谓评级机构给出的评分不同,卡牌的价格在随后的交易中,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机构的客服表示经他们评级的卡牌最高卖到了21万元。

在这场卡牌盲盒的交易游戏中,卡游公司卖卡牌盲盒,评级机构收费鉴卡评级,推高卡牌价格,二手商家回收稀有卡再卖出,每一个环节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只有孩子们沉迷拆卡买卡,无法自拔。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行为。”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院长、教育专家王庆国分析——

“小马宝莉”卡牌之所以在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首先源自其精致细腻的卡通形象,且色彩缤纷,种类繁多,满足了学生对美的追求,也激发了他们对收藏的热情。而且,这些卡牌的价格相对亲民,无论是2元还是20元一包,都在学生的可承受范围内。

此外,卡牌以盲盒形式销售,这一营销策略地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激发了类似于“赌博”的心理体验,购买过程充满未知与惊喜。

卡牌文化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与炒作,进一步加剧了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当看到同龄人拥有自己尚未收集到的卡牌时,许多孩子会产生“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想法。

针对这一现象,王庆国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卡牌市场的监管力度,了解卡牌的生产成本和售价,打击欺诈行为。

另外,据《深圳晚报》报道,目前深圳多所学校已及时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禁止在校园内进行卡牌游戏和交易。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学校将立即没收卡牌,并对情节严重者采取请家长到校等措施。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校园内的玩卡风潮,减少了玩卡人数。

正值暑假

对孩子沉迷抽盲盒的问题

家长要做好教育引导

防止成“瘾”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来源:广东教育传媒综合央视新闻、深圳晚报、深圳龙华、深圳大件事、人民日报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