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诗人陈年喜携新作现身珠海:故乡是所有人的退路

南方+

09:49

陈年喜采访视频

20岁开始写诗,29岁外出打工,从事矿山爆破工作16年,在最新一期的《十三邀》中怀抱浪漫与悲伤的矿工诗人陈年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54岁的陈年喜曾经做过16年的爆破工,2019年他以诗集《炸裂志》在出版圈展露头脚,从2019年至今,陈年喜先后出版了5本以矿工生涯为素材的作品。

8月17日,正在珠海南国书香节宣传新书《峡河西流去》的陈年喜接受南方+记者专访,谈到了故乡和读书。在他看来,故乡是所有人的退路,而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业。

“我们处在一个故乡消散的时代”

南方+:《峡河西流去》是您的第6部作品,历时2年半时间创作完成,那这本书是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陈年喜:《峡河西流去》是我今年3月份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它主要是记录了家乡的人、故事和风物,说白了它就是记录家乡所有的在坚硬的时间当中存在过的、流散的那些事情,是一本向家乡致敬的书。

南方+:您在新书的序言中说道“故乡消散的年代,愿我们都有故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陈年喜:其实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特别是年轻这一代在失去故乡,我们和真正的故乡在日益遥远,时代的快节奏的发展,人的生活的流变也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失去故乡,我们不但失去现实地理上的故乡,也在失去我们内心最温柔的、最温暖的那一部分。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茫然无助,我觉得人生无论往哪儿走,无论走得多远,我们终归还得有一个类似于大船的锚的东西,需要故乡来维系着我们、牵绊着我们。所以我有这样一个理想,就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但它更多还是地理上的人烟和风物在牵绊着我们。

“用27篇文章去呈现不同视角下的故乡”

南方+:从第一本诗歌《炸裂志》到现在的散文集《峡河西流去》,从矿山题材到乡土题材的写作过程中,您是否有过比较迷茫的时刻?如何进行的转向?

陈年喜:大家对我的认识,可能更多的就是《炸裂志》开始,因为我以前是写诗歌被大家知道,后来转型到散文其实也没多少年,转型的主要原因是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我从2015年就离开了矿山,到了2020年因为尘肺病的原因,我结束了城市的漂泊,真正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我的人生、晚年是和这样一个具体的地点来发生关系,所以我觉得应该去记录这样一个地理上在短短的时间当中的流变与故事。

我更早的作品是写的矿山生活,因为我有过16年的矿山生活。首先,我的人生发生了变化,已经和矿山日遥远;其次大量的矿山题材,矿山诗歌,大家对那一片生活好像已经了解的足够了。作为我个人来说,那些文本再去写下去也是一个重复,所以我想转型。

南方+:故乡题材一直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非常热门的写作方向,如何在这类题材中写出新意?

陈年喜:在中国任何人都是和乡土有联系的人,所以中国文学其实一直在坚持传统的故乡文学,在当中其实我也有种种的考量和迷茫,重复前人那些大量的写故乡文学的内容或者手法,可以作为我的参照,但是我必须要打破。

所以我这本书采用了27篇内容,就相当于纪录片当中的27个镜头,这个镜头可能深入到时间当中,某些镜头我去摄取了当下的那些生活细节,所以它就像27个电影镜头组成了这样一本书,但串联起来读的话,它还是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从表象到内部的地理群像。

所以我觉得我稍稍和当代很多作家不同的一点,我像是用纪录片的形式,让读者跟着镜头不断转换,去发现这些地理上人物风物。

“书本会告诉我们世界很多的真相”

南方+:这次来到珠海南国书香节,您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如何?

陈年喜:珠海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就拿正在举行的珠海南国书香节来说,我认为特别感动的是,哪怕是在很多体量很大的城市,其实读书的氛围已经非常淡薄了,但是在珠海还有这样浓厚的读书的氛围,人们还愿意读书这非常难得。就像一个鸟的两个翅膀,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也是在同步往前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

南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慢下来读书?对于很多怀抱着文学梦想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吗?

陈年喜:读书是一生的事业,写作也是一生的事业,也许我们终其一生,读书也没有在生命中发生太显著的作用,又或者是我们写了一生也没有成为作家或者诗人。

但是我觉得我们只要爱好写作,爱好文学依然是有意义的,它在我们生命当中起到了航灯的作用,对我们人生漂浮无定的状态,起到沉淀的作用,依然是非常必要的。

当我们人生到了晚年,人生走到某些阶段,回头去看,我们读过书,我们爱好文学,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对于当代的更年轻的写作者,我觉得需要做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读书,书本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很多的真相。其次我希望大家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者,就是我们每一次走过一个地方,无论它是什么地方,我们要发现它表象的东西,也更要去窥探它内部的东西,一定要去做一个勇敢的有心人,大胆去写,生命和时间会给你回报。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吴枫

剪辑:南方+记者 刘梓欣

编辑 文秋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