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使网民获取资讯快捷而高效,但同时,一些未经严格核实的信息也得以广泛传播,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公众的视野,进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并影响着广大网民的价值观念。
近期,“慢脚文化”一词在互联网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小红书、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用户发布多个图文或视频内容讨论这一互联网现象。大部分网友对在某视频平台出现的关于未成年人怀孕、大尺度“擦边”舞蹈、辍学vlog、夸张式妆容等视频进行了讨论和批判。在讨论的过程中,网民把这一现象称为“慢脚文化”。
短视频平台上的低俗、色情、不良内容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慢脚文化”令人警惕之处在于,它的受众包括了很大一群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
点开某视频平台,“十六岁辍学女生日常vlog”“10后跟大叔的恋爱日常”“小学生扭腰”等内容,无论是标题、视频还是评论区,都不堪入目。笔者在平台搜索发现,甚至还有商家以“15岁初二退学学化妆”为主题,宣传自己的机构。这些视频点赞数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充斥着视频软件的平台生态。
在该视频平台的评论区,我们发现了不少低俗、色情的内容,这些不良信息如同蛀虫般侵蚀着健康的网络环境。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超1.93亿,且网络普及率持续攀升,尤其是小学阶段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5.1%。这一数据凸显了净化网络环境、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侵害的紧迫性。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个体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而学习,如果行为带来好的结果,其就有很大可能复制该行为。这意味着,如果青少年在互联网上观看了一些不当的视频,且视频中的行为受到了粉丝的追捧,青少年就很有可能自发地进行模仿。而一旦青少年作出了模仿的行为,尝到了流量的甜头,这又会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慢脚文化”低俗视频带来的巨大流量,刚好成为了青少年模仿不良行为的温床。针对这种乱象,平台作为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主体,其监管责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中,不少平台却在“流量为王”的错误导向下,对内容审核放松警惕,甚至默许低俗内容的存在。这不仅是对自身责任的逃避,更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漠视。
全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网络监督,对于发现的低俗、不良内容及时举报,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学校和家庭方面,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素养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直播及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进行明确界定和分类管理。特别是对于低俗、色情、暴力等违规内容,应设定明确的法律界限和处罚标准,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平台和主播进行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中央网信办近期部署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正是针对当前网络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迈出的坚实一步。这一行动将重点整治诱导不良交友、传播不良价值观等行为,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慢脚文化”的流行,挑战的是公众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的公序良俗。如何让未成年人在成长道路上远离网络“毒瘤”,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引导。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治理,我们才能还网络一片清朗空间,让互联网文化真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正能量源泉。
南方网、粤学习见习记者 林轩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