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仗。然而如规定农村旧房全拆、房前屋后不得种植瓜菜,不可养殖鸡鸭等‘一刀切’的治理要求,脱离了农村生活实际状况,违背了群众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群众难以接受,整治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能无视群众意愿,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乡村风貌,留住乡情味,留住烟火气。”江城区中洲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洲街道地处阳江市区近郊,共有8条行政村,常住人口4万余人。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该街道充分听取民声,尊重民意,考虑各村产业发展、自然条件等情况,针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治理,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再提升。
麻布演闲置地整治前后对比。
麻布演村是中洲街道首批打造的典型村,闲置地较多是该村人居环境整治堵点。闲置土地长期缺乏系统治理,杂草丛生、杂物乱堆,成为周边群众堆放垃圾和杂物场地。
为了打通闲置土地整治堵点,中洲街道多管齐下破除“一刀切”,推动麻布演村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既让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显著,又能帮助群众从中收益,也拓展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今年以来,麻布演村动员有条件的群众自行修缮或清理破旧农村泥砖房,原地建设“四小园”、家禽圈养点、停车场。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窗口式”停车场为麻布演增加了150个车位,增加了15个“四小园”。群众没有条件整治的闲置地则由村集体负责治理,收益和集体分成。麻布演沙园自然村利用集体闲置地,打造智慧停车场,增加停车位60个,既解决了村中停车难和环境卫生差问题,又为集体带来增收。
麻布演村是中洲街道破除人居环境整治“一刀切”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走好“动员、发展、巩固”三步曲,谱好人居环境整治新篇章。
麻布演闲置地整治前后对比。
动员:采用“嵌入式动员”的基层治理模式
人居环境整治,争取群众支持是第一个难点。中洲街道采用“嵌入式动员”,努力低成本实现“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工作要求。
党员身份嵌入,党员下沉群众身边,5月以来,中洲街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出动1万余人次,以党员身份进行言行影响;人居环境知识嵌入,向群众宣传,将人居环境整治规则融入到群众生产实践中来;制度嵌入,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以典型村为范本,其他村亦相继纳入。多方嵌入方式重合、叠加,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路径。
西岸村闲置地整治前后对比。
发展:因村施策因类施策的基层治理模式
既能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又能带领群众发展是第二个难点。中洲街道实施因村施策、因类施策,麻布演村以闲置地整治为突破点,盘活闲置资源,拓展了增收渠道。
华龙村以幸福村“和美乡村”建设为突破点,实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华龙大道华龙研学基地、星河竹园连片,树立华龙乡村旅游品牌,2023年实现增收80余万元。
西岸村把河西路作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以“非遗传承·共舟西岸”作为乡村发展IP,以地为画卷,以砖为画板,给河西路闲置地彩绘扮靓,依托“一园一基地”精心打造龙舟文化河岸景观一条街,预计2024年底彰显成效。
巩固:韧性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治理模式
巩固拓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果,提升整治效果的可持续性,是第三个难点。中洲街道发挥市场、群众等主体资源优势和自发组织能力,通过社会动员、利益共享、制度创新等形式,从刚性治理转向韧性治理,激发参与人居环境管护的内生动力。
闲置地整治后成为停车场,既解决“停车难”问题,群众又能获得收益,自然乐于整治。动员企业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公益性事业,引导企业履行反哺乡村建设责任,今年来,12家企业捐赠了60万元。
近年来,中洲街道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辖区3个村委会先后荣获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创造了推进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下一步,中洲街道将继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群众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撰文】巫雅柠 通讯员 黄嘉玲 黄光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