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引进清华资源,“浇灌”创新产业

南方+

“大赛联动广大清华校友资源选拔项目、链接资本、与东莞企业合作,可以为参赛项目与本土企业双向赋能。”作为第九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东莞晋级赛(下称“三创大赛”)的评委,广东大普技术首席技术官田学红认为,依托三创大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大有可为”。

8月11日至13日,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东莞晋级赛暨清华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系列活动在东莞松山湖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支清华校友团队,携前沿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解决方案、数字经济创新应用等项目同台竞技;24个拟落地项目登台路演,促进清华校友的优秀技术成果与东莞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其间,大赛举办了8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搭建技术对接、成果落地、创业交流、产业赋能平台。

聚焦两大赛道

清华科创项目角逐晋级赛

“我们的项目突破了核心材料、工艺等难点,采用MEMS技术为电子系统提供信号切换、天线调谐等功能,产品具有小体积、长寿命、低损耗、高耐压等颠覆性优势。”参赛项目——射频MEMS产业化项目负责人张玉龙表示。其在此次大赛中取得佳绩并成功晋级总决赛。

本届大赛设置了集成电路与物联网、数字经济两大赛道,由清华校友总会主办,广东清大创新研究院、东莞市清华大学校友会执行。大赛中像射频MEMS产业化项目一样具备核心技术的团队还有很多,如冰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项目“新一代全民心理健康智能基座”,华彤光学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的项目“基于石墨烯的微纳压印智能装备”。

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是由清华校友总会主办的,以“服务校友职业发展,服务学校科技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科创活动。自2016年创办以来,累计吸引全球超5000个优秀项目参赛。2021年至2023年,有123个项目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超过148亿元。

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秘书长袁剑雄表示:“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是以‘服务校友职业发展,服务学校科技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科创活动。大赛积极搭建项目与创投机构、政府、本土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推动企业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与东莞以及松山湖深度融合。”

广东清大创新研究院院长邬新国表示:“清大研究院是市校共建清华东莞创新中心转企改制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借助大赛举办的契机,我们通过‘以赛代招、以赛引才、以赛促产、以赛兴业’,深度挖掘清华大学及清华校友项目资源,广泛联系、对接、服务校友项目落地,同时也助力更多的东莞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是松山湖第四次举办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往年吸引了超过300个清华校友项目、700多人次清华校友和60多个投资机构到莞交流,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升级,促进东莞本地企业对接等方面开花结果,并以点带面向全球清华科创资源发出邀请、逐步建立联络。

推动成果转化

“全球首创”扎堆东莞路演

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是三创大赛的重要使命之一。据悉,广东清大创新研究院赛前联系对接了200余个清华大学和各地清华校友项目,通过优中选优,除了选择50多个新项目到松山湖比赛角逐,还邀请了5个项目参加清华科技成果路演,24个往届项目参加对接会。

启动仪式当天,清华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上共有5个项目亮相,分别是“智能仪器与测控创业实践”“高性能索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面向大型复杂技术系统的智能监控与预测性维护系统”“超声精密加工核心装备及应用”及“用于工业材质检测与三维成像的高光谱激光检测仪”。

“我们的产品在东莞有很丰富的落地场景,比如东莞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下一代的玩具一定是智能化的,未来用上我们的大模型和3D屏幕,相信会有更好的陪伴和交流体验。”8月12日,在“清华校友东莞行”项目对接会上,米塔世界商务副总裁杨晨表示,公司依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创立,致力于开发全球首款裸眼3D智能终端。

项目对接会评委、华欣资本创始合伙人范晋涛认为,许多项目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行业应用前景广阔,将与之进一步恰接合作,“松山湖在智能制造、通信技术、大健康和新能源等产业上已经形成规模效应,如果创业项目能与这些领域的产业链融合在一起,预期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作为赛事执行单位,位于松山湖的清大创新研究院将为参赛项目提供技术创新、科创投资、产业孵化等全方位配套服务,包括为科技项目公司对接匹配技术资源,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全面对接项目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的需求,帮助项目从实验室样品转化为成熟的商品走向市场。

“许多清华校友,尤其是海归校友在落地项目时,更重视科创生态对企业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滋养,自然环境优美,大装置、大平台集聚的松山湖具有独特优势。”邬新国表示。

今年上半年,松山湖出台了5份科技政策2.0版,围绕源头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培育、营造创新环境,为释放企业创新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劲的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松山湖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链接清华资源

精准赋能本土企业

如何让清华科创资源惠及更多东莞本土企业?8月11日,一场汇聚41位来自产界、学界、创投界的清华校友与东莞企业家的交流座谈会,彰显了合作共赢的强大磁力。

清华大学是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集成电路领域已培养毕业生超过8000人,孵化出诸多行业头部企业。

此行,格科微电子、紫光展锐、安谋科技、华封集芯、力柏能源、博芯科技、镓未来、科锐半导体等集成电路领域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前海华御投资、英诺创新空间、三一创投、元禾厚望基金等投资管理领域知名企业与东莞企业汇聚一堂,共话发展。

“我们与东莞企业、广东力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他们正在研发一款充电15分钟、续航100公里的小电摩,我们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力柏能源联合创始人梁伟熊表示,公司的核心产品突破了电池在超低温环境的使用限制,可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使用、充放电率达50C,实现了高效率的快速充电。“一方提供独特的技术配方,一方投入大规模生产,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开拓新市场。”

参会莞企、位于松山湖的大普技术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已通过广东清大创新研究院链接清华大学多个团队开展了包括低功率芯片可行性设计等合作。“高校的研究范围远大于一家企业,企业可以借此获得全局视野,避免很多学界走过且发现走不通的路,降成本、优布局。”田学红表示,目前,大普技术还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等8家高校及研究院建立了长期合作。

《东莞市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 年,东莞市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超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东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要突破1.3万亿元,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覆盖,建成国际知名的数字经济名城和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显示了东莞发展芯片及数字经济产业的积极前景。

从大赛上涌现的项目和东莞企业来看,集成电路、物联网、数字经济等产业正在加快壮大,为东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采写:南方+记者 凌乐仪

摄影:陈雅靖 黄政正


编辑 李玲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