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你试试动动手,也动动脚。”“很好,手术很成功。”去采访曾凡猛的那天,他刚做完一台手术。患者因头痛而入院,被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医生需要微创介入,放置血流导向装置,用于修复病变血管。该手术只需一小时完成,开口只有针口大小,患者康复快,愈后好,复发率低。
曾凡猛是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脑血管病是我国发病率第一、致残率第一、致死率第一的疾病。在他看来,该科室的工作就是“与死神竞赛”,这与他从医的初衷非常吻合——治病救人。所以,他高考时,所有志愿填的都是医学院,第一专业都是临床医学。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广州医科大学,后深造于南方医科大学。
多年来,他先后获得肇庆市卫生系统优秀党员、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优秀党员和十佳医生等荣誉称号。他已经成为患者心中的“守护神”。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曾凡猛。 南方+ 卢舒曼 拍摄
寻找专业方向
得益于多位启蒙者,曾凡猛对医生职业一直抱有纯粹的尊敬和崇拜。
曾凡猛1985年出生自江西的一个小县城。他的大伯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小时候,大伯每周末都会回村里给老百姓看病,技术好,费用低,受到广泛赞誉。尤其是镇上引发传染病时,他用自己的方式控制了疫情,让我感受到医生职业的神圣。”曾凡猛回忆道。
他通过自身努力,本科就读于广州医科大学(时称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当时,钟南山院士任广州医学院院长。他仍记得钟南山在新生入学第一课的寄语中说,医生是神圣的职业,希望所有医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真诚为患者服务。
“他身上展现了医者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追求科学、遵循实际的精神面貌,对我们这一批学生影响很大。”曾凡猛说。
在研究生时期,曾凡猛有机会到各个科室轮转。很多导师及专家给予他实践的机会,让他得以找到自己钻研的方向。尤其是神经外科的导师,对其言传身教,传授真本领,让他坚定了自己要在神经外科领域创下一番事业。
曾凡猛(左一)在查房中。 南方+ 卢舒曼 拍摄
实现“治病救人”愿望
毕业后,曾凡猛选择从广州来到肇庆,看重的是肇庆对人才的重视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肇庆市首批医学骨干人才,他来到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当时肇庆的神经外科比较薄弱,我希望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更多的病患。”
上岗第一周,他就做了第一台动脉瘤栓塞手术,当时肇庆一年能做该类手术的不超过5台。他成为地级市中少数能参与此类手术的医生之一。
他介绍,脑血管病往往发病突然,甚至危及生命。他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位9岁男孩,在洗澡时突发摔倒,发现脑出血。经过诊断,小男孩为脑动静脉畸形,送院时瞳孔已经放大,情况非常危急。当时,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上下紧急联动,开通绿色通道,曾凡猛第一时间回到医院参与手术,最终男孩转危为安。
“如果晚10分钟,他即使救回来愈后也不理想。如果晚半小时,他就没命了。”曾凡猛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如今,男孩已经14岁,每个月都有回来复诊,平时正常参与生活学习,毫无手术痕迹。曾凡猛表示,这个案例让他感触很深,因为医生的快速反应和专业技术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拼命三郎”当上最年轻“副高”
当时,曾凡猛是科室里最年轻的医生,也是最“拼”的青年医生。
神经外科是高精尖的学科,手术耗时长,考验的不仅是医生的技术,还有体力。例如做颅脑手术往往需要12小时以上,很多时候需要一套人马轮班转。但曾凡猛可以从开刀到下台坚持下来,只有偶尔换个口罩,补给少许食物,便继续做手术。
“我们往往需要长时间在显微镜下做手术,通过多年来实践,我明白到所谓技术好的医生,都是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训练和学习,并没有捷径。”曾凡猛说。在不懈努力下,他从住院医师到成为副主任医师,仅用了7年,成为最年轻的一批“副高”。
他认为,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基本功扎实,抱有敬畏之心,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其次,要有进取之心,勇于挑战难题,勇攀高峰。
再者,要有包容之心。他认为,医生要仁术还要有仁心。“我们要将心比心,从患者角度出发,在治疗疾病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患者费用。”这种为患者着想的态度,让他赢得无数尊敬和信任。
撰文:卢舒曼 陈思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